国学经典导读:老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国学经典导读:老庄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逍遥游》) 至人、神人、圣人、真人是绝对幸福的逍遥人。因为他们超越了事物的区别,超越了自己与世界的区别、“我”与“非我”的区别,所以他无己。 “乘天地之正”即与道合一,体悟道故,无所凭恃。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道无为,所以无功;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功。圣人治天下,但其治就是使人自然而不加干涉,让人自由发挥自然能力。 道无名,圣人与道合一,所以也无名。 2、物之是非的相对有限性 那么,一个人怎样变成至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分析《庄子》的第2篇:《齐物论》。 《齐物论》讨论了两个层次的知识。 第一层次。惠施和庄子有某些相似。 《齐物论》中,庄子讨论较低层次的知识,与惠施“十事”中的知识相似。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惧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黑甚)暗。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这一段使人联想起名家的辩论态度。只是名家的人是要驳倒普通人的常识,而《齐物论》则是要驳倒名家,因为名家确实相信辩论能够决定真是真非。 另一方面,庄子认为,是非的概念都是每人各自建立在自己有限观点上的。所有这些观点都是相对的。 《齐物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事物永远在变化,而且有许多方面。所以对于同一事物可以有许多观点。只要我们这样说,就是假定有一个站得更高的观点。如果我们接受了这个假定,就没有必要自己来决定孰是孰非。这个论证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无需另作解释。 【原文】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的那一面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的这一面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所以说:事物的那一面出自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这一面亦起因于事物的那一面。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虽然这样,刚刚产生随即便是死亡,刚刚死亡随即便会复生;刚刚肯定随即就是否定,刚刚否定随即又予以肯定;依托正确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谬误的一面,依托谬误的一面同时也就遵循了正确的一面。 因此,圣人不走划分正误是非的道路而是观察比照事物的本然,也就是顺着事物自身的情态。事物的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这一面。事物的那一面同样存在是与非,事物的这一面也同样存在正与误。事物果真存在彼此两个方面吗?事物果真不存在彼此两个方面的区分吗?彼此两个方面都没有其对立的一面,这就是大道的枢纽。抓住了大道的枢纽也就抓住了事物的要害,从而顺应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是”是无穷的,“非”也是无穷的。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然来加以观察和认识。 【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一章)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百川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 雌柔常以安静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小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顺从大国。 两者各得所求,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