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幻灯片.ppt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幻灯片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历史悠久,丰富的经验总结 中国优秀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 医学实践积累 其他学科相互影响渗透 一、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 中药、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及其摄生康复,具有独特理论理论体系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把人体看成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宏观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从而阐明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 中医基础理论:关于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身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一个整体系统,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药:以天然物质为主要来源,在中医药理论指导认识和使用下的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清代中后期出现 本草:又称本草学,是我国传统药学(中药学)的古代称谓,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形成时期 “四大经典”: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简称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扁鹊)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释。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所谓六经,就是三阳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和三阴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金匮要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精选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 在这部著作中,张仲景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分三卷,载药365(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养生、治病、有毒无毒分上、中、下三品.总结了药物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基础原则 上品120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2. 晋、隋、唐时期 晋代王叔和:《脉经》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3.宋、金、元时期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 火”,用药多用寒凉,被称为“寒凉派” 张从正传河间之学,认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邪去则正 安”,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为“攻下派” 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内伤学说,治疗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