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穿越高楼桩基加固方案对比研究 comparison study on reinforcement schemes of shield tunnel crossing through the existing pile foundations of building.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盾构隧道穿越高楼桩基加固方案对比研究 comparison study on reinforcement schemes of shield tunnel crossing through the existing pile foundations of building
第27卷第2期 土 工 基 础 v01.27No.2
Soil Foundation Apr.2013
2013年4月 Eng.and
盾构隧道穿越高楼桩基加固方案对比研究
李志宏1’2
(1.广东省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广州510000;2.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管理中心,广东珠海519030)
摘要:由于既有城市空间布局的局限性,地铁隧道不可避免的需穿越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尤其是当下穿桩基
础时,需对原有建构筑物进行截桩处理,这样必然会对建构筑物的基础稳定性和完整性产生影响。现以上海市某
地铁区间隧道穿越大楼桩基为例,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分析大楼桩基正常使用阶段的受力状况,对盾构穿越施工拔
桩以及采用不同加固方案情况下桩基受力转换进行分析计算,以确定合理有效的加固方案。
关键词:盾构,穿越,桩基,截桩,加固,对比
中图分类号:U41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152(2013)02一0063一04
1 引言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地铁
轨道交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由于城市规
划的局限性以及既有城市空间布局的客观原因,地
铁不可避免的须穿越道路、桥梁、建筑物等,尤其是
当隧道下穿桩基础时,须对原有建(构)筑物进行截
图1 隧道穿越位置及大楼桩基布置
桩处理,这样必然会对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和完整
表1地层参数表
性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安全与稳定[1_5]。
为确保穿越施工的安全,需要对被穿越建(构)筑物
进行有效的保护。
2 工程概况
上海市某地铁区间隧道受吴淞江及地表建筑物
控制,采用了左右线隧道重叠的方案布置,且隧道约
25m段需下穿一栋框剪结构大楼,该楼基础采用桩
m雪800
筏基础,桩基为31 mm钻孔灌注桩。穿越
范围内有10根钻孔灌注桩(Z1~Z10)侵入隧道,需
进行拔桩处理。隧道穿越位置及大楼桩基布置见 3 加固方案
图1。
依据勘察报告,左线隧道穿越土层主要为粘质 根据大楼的使用情况及结构特点,提出了三种
粉土层、淤泥质粘土层;右线隧道穿越土层主要为粉 加固方案。
质粘土层。在揭示的深度范围内,各土层物理力学 方案一:(1)扩大地下室部分底板,并与原底板
参数见表1。 形成一个整体;(2)拔除靠近区间隧道的Z1桩;(3)
收稿日期:2013一02-21
作者简介;李志宏(1980一),男,汉,山西阳高人,博士,研究方向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施工及安全风险管理。
万方数据
64 土 工 基 础
在盾构通过区域外植入6根38m长中800的钻孔
灌注桩;(4)分别植入三根跨度分别为10m、11m、 4计算分析模型
11m的梁,梁高1500mm,宽800mm,并拔除剩余
的Z2~Z10(图2)。 本文采用三维有限元对大楼桩基现状以及不同
加固方案进行计算。其中,桩基采用桩单元模拟,地
下室边墙采用板单元,其他采用实体单元。模型长
(z方向)160
m,宽(y方向)100m,深度(z方向)8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耐高温隔热保温有机硅涂料研究 a study on silicone resin coating materials with heat insulation and resistance to high temperature.pdf
- 圆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research on bending capacity of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filled circle steel tubular beam.pdf
- 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从国际宜居城市竞赛谈宜居城市建设实践 liveable city practices based on compet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liveable communities.pdf
- 磁性纤维织物的功能性研究 functional study of magnetic fiber fabric.pdf
- 福州市传统中轴线的空间特征解析及更新策略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generation strategies of the traditional axis in fuzhou.pdf
-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介绍.pdf
- 全数字化染整工艺管理系统 full digital dyeing and finishing process management system.pdf
- 钢渣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早期抗裂性能研究 study on steel slag powder to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the early crack resistance of concrete.pdf
- 软土富水高水压地层深埋联络通道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a deeply buried communication pilot tunnel in saturated soil soils.pdf
- 岩质边坡断续裂隙阶梯状滑移模式及稳定性计算 step-path failure mode and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jointed rock slopes.pdf
- 对立统一张雷教授访谈 unity of opposite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zhang lei.pdf
- 混凝土集料-浆体界面过渡区对韧性的影响及调控技术 influence of itz on fracture toughness of concrete and control technology.pdf
- 铝合金模板系统在超高层核心筒施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aluminum alloy formwork system in core tube construction of super tall buildings.pdf
- 限定中的创造——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高层建筑设计”教学的思考 creation breaking through limitations——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of high-rise building design of faup in cqu.pdf
- 实用主义代码70后中国建筑师之建筑数字观 pragmatistic coding 1970s-born chinese architects' perspectives on digital design in architectural fields.pdf
- 南京长江第四大桥南主墩钻孔桩施工技术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ored pile for south main pier of the fourth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pdf
- 混凝土砌块干垒挡土墙顶部设置护栏结构设计注意事项.pdf
- 聚吡咯涤纶单丝的制备及其性能 prepar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polypyrrolepolyester monofilament.pdf
- 基于面料悬垂性能的丝绸服装美感预测分析 predictive analysis on aesthetic feeling of silk garment based on drapability of fabrics.pdf
- 常规电、磁法在安徽箬岭金矿勘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electric and magnetic methods in the exploration of ruoling gold deposit in anhui.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