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儒行说解.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记儒行说解

《礼记儒行说解》 原文: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夫子之服(1),其儒服与(2)?” 孔子对曰(3):“丘少居鲁(4),衣逢掖之衣(5);长居宋(6),冠章甫之冠(7)。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8)。丘不知儒服。” 注释: (1)夫子:此是对孔子的敬称。服:衣服。(2)儒服:标志儒者身份的服饰。与(yu2):同“欤”。(3)对:回答。(4)丘:孔子名讳。少(shao4):成年之前。(5)衣(yi4):穿。逢(peng2)掖(ye4)之衣(yi1):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逢:宽大的意思。掖:同“腋(ye4)”。(6)长(zhang3):长大后。宋:指春秋时代的宋国,殷商的后裔被分封在此。(7)冠(guan4):头上戴着。章甫(fu3)之冠(guan1):殷商时期的一种礼帽。(8)服:所穿戴的衣冠。乡:顺应所居住的地方衣冠规定。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夫子的服饰,大概就是儒者的服饰吧?”孔子回答说:“丘未成年时居住在鲁国,身穿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年长以后居住在宋国,戴宋国所保留下来的殷商时期的礼帽。丘听人说过,君子的学问广博,他所穿戴的衣冠入乡随俗。丘不知道儒者有特定的服饰。” 说解: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哀公来到孔子家中,见到孔子衣冠与众不同,怀疑是儒者的服饰,因此而询问儒者的服饰是什么样子。但是,哀公的问话之中,含有对儒的不尊重之意,所以,孔子不说儒者的服饰,而强调儒者的德行。本篇之中,孔子讲“儒行”的内容有十七条,其中前十五条讲贤人之儒,第十六条讲圣人之儒,第十七条是孔子自明其道。 孔子所穿的“逢掖之衣”是什么样子呢?“逢”字通“蓬”,是盛大的样子;“掖”字通“腋”,是衣袖宽大的样子。“逢掖之衣”也叫做“大袂襌衣”。鲁哀公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服饰产生疑问呢?因为按照礼服的规定,士以及庶人的衣袖宽度为二尺二寸,袖口一尺二寸;大夫以上官职的人,所穿的衣服为“侈袂”,衣袖长三尺三寸,袖口一尺八寸,朝祭时所穿的衣服有表有里而不能是单层。孔子当时所穿的“大袂襌衣”,衣袖宽大而与庶民不同,单层而无表里又与庶民相同,此即“大袂深衣”。正因此衣既异于大夫之衣,又异于庶民之衣,所以使哀公产生了疑问。鲁国有“大袂襌衣”,孔子未成年时居住在鲁国,因此身穿有道艺的君子所应穿的“大掖之衣”,既区别于大夫,又区别于庶民。此是孔子少年所居住的鲁国的衣服样式。按照礼仪规定,臣子朝见国君,应该身穿朝服,但孔子此时所穿的是常服,因为当时孔子刚刚从卫国回到鲁国,是鲁哀公来到孔子住所,而不是孔子上朝朝见国君,所以,衣冠与朝服不同。 孔子所戴“章甫之冠”是怎么回事?孔子成年时,在宋国举行宣示成年的冠礼,因此穿戴宋国士人的衣冠。孔子是殷商之后,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周朝取代了商朝,分封殷商后裔在宋国,保留殷商衣冠礼仪制度,奉祀殷商祖先,即使宋君前去觐见周天子也不称臣而接受贵宾待遇。但是,根据《曲礼》,离开本国经过三代之后,在兴起之时,服从新兴国家的衣冠制度,从离开宋国的孔子曾祖孔防叔开始,经过高祖木金、祖父伯夏、父亲叔梁纥,到孔子已经五代,礼应服从鲁国的礼仪制度,却仍然戴殷商的“章甫之冠”。如今,孔子身在鲁国,为什么穿戴宋国士人的冠呢?因为《曲礼》中所说的离开本国经过三代之后,服从新兴国家的制度,所强调的只是礼仪制度,并不要求在衣冠方面也必须服从;孔子意在承续夏商周三代之礼而立新法(即《春秋公羊传》中所说的“通三统”),因此,所戴的冠也与当时不同,而且所行之事也多用殷商之礼,正如孔子告诉颜渊时所说的那样:“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当时所穿戴的究竟是不是“儒服”呢?应该说是,否则,孔子为何要那样穿戴?那岂不是太随便了吗?更何况《礼记》之中专门有一篇《深衣》,所记载的就应该是“儒服”的“制度”。后世先儒也非常重视深衣,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深衣看作“儒服”了。但是,孔子却未承认此是“儒服”,孔子在此却说“不知儒服”,并说其服饰只是依照所居之地的服饰习惯,为什么呢?首先,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委婉地强调儒者之行,而不希望鲁哀公把“儒服”看得比“儒行”更重要。儒者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是首要的,与众人所不同的是道德修养有高低之分。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即使衣冠楚楚,也不能算是儒者。其次,孔子虽然“通三统”,只是“述而不作”,只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只是依道义损益古制,而不以立法者自居。 孔子当时的衣冠,虽然可以看做是“儒服”,但是,后世从未明确规定过儒者必须以此为儒者的专门衣冠。儒者的衣冠并无特别的规定,这是与后世的僧道不同的。僧道的衣冠有别于众人,其衣冠也是其信仰的一种标志,但是,儒者既可以在朝廷为君为臣,也可以在野为民,因此,不刻意追求在服饰方面与众不同,但也绝不对穿戴毫不讲究、完全随意。从“其服也乡”来说,君子应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