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械 战略补课突围外企绞杀.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医械 战略补课突围外企绞杀

中国医械 战略补课突围外企绞杀   如今社会上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讨论不绝于耳。这不仅仅是医疗服务相对短缺造成的,在很大程度上还受限于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还不足4%,大量中国市场所需的医疗器械仍有赖于从国外进口,这造成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先天矛盾。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性低迷与整个产业的发展历史有关,但更多还是整个行业创新发展生态体系不完善的折射反映。在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以及行业标准受制于人的背景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要真正把握全球市场发展机遇,恐怕只有从战略机制上进行彻底颠覆,以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引导市场主体向高端研发制造领域转型,并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快基础技术研发与新兴技术产业化,这或许能挽救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长期的战略缺位。 外企的“龙套”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已过千亿元规模,年均增长率约23%,预计到2015年市场规模要达3400亿元;同时在城镇化提速、收入倍增计划的利好因素刺激下,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仍在中低端市场徘徊,甚至是甘当外资加工商的产业“龙套”角色,并不拥有对整个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整个产业处境相当尴尬。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医疗设备,近70%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发达国家公司瓜分。核磁、MR、CT等医疗设备市场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和飞利浦等外资公司手里。而在我国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市场、90%的高档多道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国产产品则主要集中在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器等低附加值种类上。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在关键介入医学工程器械及材料方面仍主要依赖进口。特别在支架材料、导管材料、微导丝、微导管等医械和材料上的依赖程度达100%,颅内血管支架和外周血管支架等材料的依赖程度也高达80%。 虽然心脏起搏器等产品也实现了部分国产化,但这些企业的技术实力相对较弱,产品应用的可靠性仍有待临床检验,大部分医院不愿承担其中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4000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整个行业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但这种增长难掩民族医疗器械产业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份额不足4%的现实。虽然目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看起来迫不及待地要进入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但仍停留在简单的产品仿制阶段。现阶段应用的中高等国产医疗器械设备,80%至90%以上均为仿制,这也必然地加大了医院采购设备的顾虑。 在技术突破上鲜有成绩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凭什么获取市场的真正认可?仿制发展的逻辑下,恐怕找不到可行的路径。 创新、战略缺失惹的祸 造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高端市场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产业创新体系缺失造成核心技术与标准的相对落后,以及企业主体发展战略的缺失。 首先,在技术创新体系上,由于医疗器械设备对人才的技术要求很高,需要精通材料学、工程设计学、临床医学的人才,而我国的大学尚无医疗器械设计专业,这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也就造成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的相对脱节,这是造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缺乏相应技术创新实力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相关技术人才缺失也造成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国际标准建设领域的无所作为。有资料显示,世界电工委员会(IEC)所设的6个医疗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席和秘书长都由美国或欧洲国家的医学学者、研究院学者和制造商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而在这方面,外企显然要比中国企业领先得多,如GE、西门子等企业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而且是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和技术平台。显而易见,中国企业要更多地参与国际竞争,使更多中国医疗器械走向世界,首要的便是必须从技术创新做起。 其次,相对分散的产业资源以及行业企业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困局。现有的约1400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80%左右,是年销售额仅几百万元的小规模企业,而且产品线大都集中在一次性输液器、医用导管、卫生材料、普外科器械等低附加值的低端医疗器械市场。 市场主体分散化带来的结果便是产业资源集中度的相对分散,然而与资源相对分散相比,企业相对短视的战略思维却是整个产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全球医学创新与资本合作组织中国首席代表陈新曾表示,医疗器械行业壁垒很高,投资回报周期长,这一特点便让很多企业根本不愿意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太多资金,他们更乐于以成本优势获取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低端代工订单,甚至是专注于外资企业相对忽略的低端市场,这或许是造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长期低迷的关键。 战略补课应对绞杀 如果说此前中国企业还能依靠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构建起一定竞争力的话,那么当前外资企业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