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课件4.ppt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课件4.ppt

  1. 1、本文档共9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课件4

高考文言虚词复习精选;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或不译。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 层的意思。 ;何 ;(二)用作疑问副词。 ;(三)何:通“呵”,喝问。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 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凭什么等。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 的翻译。 ;;乃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 只仅 “才”等。 ;(二)用作代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其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 “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二)用作副词。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三)用作连词。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且 ;4.并列关系:又,并且,又……又……, 一面……,一面……, 一边……,一边…… ;(二)用作副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例: ;若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所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 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 “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 ;【所谓】所说的。 ;为 ;2.以为,认为。 ;(二)介词。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焉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 “……地”。? ;也 ;⑶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⑷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以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 省略。 ①夜以继日               (成语) ②秋以为期            (《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 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 “以致”等。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 可译为因为。例如: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因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于 ;4.向,对,对于。 ;7.比。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 汉语“于是”相同。例: ;与 ;(二)连词。 和,跟,同。 ;2.结交,亲附。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 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