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启富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吴启富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摘 要】 吴启富教授擅用经方如桂枝汤、六味地黄丸、乌头汤对强直性脊柱炎进行辨证论治,其遣方用药有独到之处。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治疗上,吴启富教授总结出“三期治则”,即早期治疗、中期控制、晚期缓解。这些经验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病因病机;中西医;经验;吴启富
吴启富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西医临床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本文就吴启富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AS的经验作简要介绍。
1 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1.1 对该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AS属于中医肾痹、骨痹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作了详细的阐述,对其本质的认识也基本一致。病因以肾虚督空为主,风、寒、湿外邪为其诱发因素。正虚邪恋,久病不愈,则虚虚实实,致肝肾气血进一步耗伤,邪气更易入侵,加重疾病,形成恶性循环。真气耗损,血脉鼓动无力,加之内外寒邪作用,易导致瘀血;饮食、情志所伤、过劳,致痰热内生。内外风、寒、湿、热、瘀、痰兼具,使疾病更加复杂化。吴启富教授认为,初期以内虚为主,邪实为辅,因而起病隐匿;而随着疾病的发展,内外合邪,则转变为以邪实为主,内虚为辅。邪气不去,则病势缠绵难解。
1.2 对该病西医病因病理认识 AS为血清阴性、慢性、进行性脊柱关节病。病变几乎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各个小关节,并常出现椎间盘纤维环及相关韧带的钙化,晚期则可发生骨性强直。AS的发病率为0.10%~0.20%[1],男女比例约为101。AS的病因还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种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环境诱发的疾病。这和中医病机论有相通之处。HLA-B27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AS相关基因,早在20世纪70年代,Sch lo sstein等[2]就发现了该基因和AS的高度相关性。研究证实,AS的HLA-B27阳性率达到90%以上。已有报道TNF-α基因启动子T突变点基因[3]、IL-1α、IL-1β、IL-23R、ERAP1 (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 1)[4-6]可能是AS新的易感基因。此外,肠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结核感染及局部感染可能和AS也有一定的关系。环境因素对AS的发病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潮湿、阴冷的环境容易发病[7]。另外,外伤、长期保持固定姿势、内分泌失调、代谢障碍以及变态反应等也和AS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吴启富教授既承继中医的传统疗法,又及时了解国内外治疗该病的最新理论,在临床治疗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2 AS 综合治疗
2.1 经方应用举隅
2.1.1 桂枝汤 出自《伤寒论》。组成:桂枝9 g、芍药9 g、炙甘草6 g、生姜9 g、大枣4枚。水煎,分2次温服,服后片刻,饮1小碗开水,使其微微汗出。
原方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临床上多用于素体虚弱,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驻于经络、肌肉、关节而成痹者。其功效在于温经通络、散寒除湿。临床上,吴启富教授多和羌活、秦艽、川芎、海风藤、桑枝、乳香、干姜等随证加减治疗寒湿痹证。寒邪偏重者,加细辛、川乌;湿邪明显、有关节肿胀者,加茯苓、泽泻、薏苡仁;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验案】 患者,男,32岁,因腰骶部疼痛3年就诊。主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冷痛,夜晚加重,晨起翻身困难,双足行走时刺痛;平素易感冒,恶冷;手足酸胀冷痛,全身无力;舌质黯,苔白微腻,脉沉涩。经查血沉、C-反应蛋白均高于正常。
吴启富教授认为此当属寒湿痹阻、气血瘀滞。风寒湿邪内侵,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腰骶、手足冷痛;双足刺痛、舌质黯、脉沉涩为内有瘀血的表现;苔白微腻为有寒湿。予以桂枝汤加减:桂枝30 g、酒白芍30 g、桃仁15 g、红花15 g、鸡血藤30 g、丹参30 g、羌活15 g、独活15 g、北细辛15 g、川乌30 g、茯苓15 g、泽泻15 g、薏苡仁30 g、炙甘草15 g。川乌先煎30~60 min,再纳诸药同煎。每天3次,1次1剂,连服7剂。复诊,腰部、手足冷痛明显好转,但双足行走时仍刺痛;舌质瘀斑未尽,苔白。仍投以前方,去茯苓、泽泻,加穿山甲10 g、川牛膝30 g。连服1个月后诸痛大减,晨僵消失,血沉、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配合他药综合治疗,数月后症状自除。
2.1.2 六味地黄丸 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原方用于肝肾阴虚证。临床亦常用于治疗AS肝肾阴虚证型,表现为腰骶部、脊背、颈部、髋部酸痛或疼痛、喜按喜揉,或见关节强直变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