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学派与创始人--孔子课件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 考纲解读: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其人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三)孔子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 1、孔子思想核心:礼与仁 2、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孔子提出“礼、仁、正名”的原因、含义、作用 2、全面、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就靠着这份信仰,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民族,并且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辉煌的文化。 这个人就是孔子 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 (一)孔子其人 结合课文内容,编制孔子的年表: 前551 孔子出生 前549 3岁 丧父 前536 16岁 丧母 前522 30岁 精通六艺,首创私学 前517 35岁 避内乱,离开鲁国赴齐国 前501 51岁 任中都宰 前500 52岁 任司空、司寇,出席夹谷之会 前497 55岁 离开鲁国开始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 前484 68岁 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整理文献 前479 73岁 逝世 [探究问题]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 ,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阅读下列材料: (1)春秋时期,出现了“臣杀君、子杀父、少凌长、庶废嫡”等行 为,孔子对此十分愤怒。 ——《中国哲学史通览—秦哲学》 (2)鲁国季氏窃用天子之礼,“八佾舞(64人跳的舞,天子专用)于庭”,孔子对此举动极为愤慨,叹曰:“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 ——《论语?季氏》 请回答:(1)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状况? (2)孔子的态度是什么?他准备怎么做? 社会大变革——礼崩乐坏 (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恢复周礼——维护统治秩序 不知礼,无以立也。 ——孔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思考:礼的含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 1)“礼”的思想: 含义: “周礼”---- 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主张: “贵贱有序”----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正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方法) 尊尊 ——维护君主制、等级制 亲亲 ——维护宗法制 内容及实质 评价: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子曰: 仁者爱人。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思考:仁的含义 2)“仁”的思想——核心 含义—— 《论语十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 (即“亲亲”:爱自己亲人 爱他人) 行“忠恕”之道 “爱人” 方法------ “仁”的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内圣外王” ——“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在当时有利于抑制统治者暴政; 仁爱有等级 子曰 : “人而不仁,如礼何?” “克己复礼为仁”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互为表里” “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而“礼”则是一种外在的规范 三、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1、对中国: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孔子整理和修订“六经”,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教育家:他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学在民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对亚洲: 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