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煤气安全风险分析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煤气安全风险分析课件

2017-11-24 1 煤气安全风险分析 2016年8月 1 2017-11-24 2 一、煤气的风险特性 二、工艺过程风险分析 三、煤气事故的风险分析 2017-11-24 3 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副产的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等都是优质的气体燃料,是宝贵的能源财富。合理地利用煤气等二次能源,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煤气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特点。冶金企业常常发生煤气事故,造成较大的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生产进行。 我们必须提升煤气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煤气技术保障,降低煤气安全风险,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促进经济建设发展。 2017-11-24 4 风险是指危险概率及后果的综合量度期望值,具有不合意或不希望结果的含义,用于描述未来随机事件的危险可能性或事故可能性,直接与潜在危险变成事故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的概率有关。 广义上的风险,可写为: R=(H,P,L) 其中:R为风险;H为危险;P为危险发生的概率;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 狭义的风险,可写为: R=E(L) 其中:L为危险发生导致的损失。 2017-11-24 5 1、煤气的风险特性 煤气为可燃性混合气体,是由可燃气体,如一氧化碳、氢气、甲烷和不可燃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煤气和空气在一定比例下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激发能源(机械能、热能、光能、电能等)即产生爆炸;煤气中含有大量一氧化碳,散发在作业场所时,容易使人中毒;天然气含有甲烷,散发在作业点或厂房内,易爆炸或使人窒息。煤气中毒、着火和爆炸,是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风险。 2017-11-24 7 事故案例——自卸车车斗未落下撞断煤气管 1995年3月30日15时30分,马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运输公司二队驾驶员赵某(男,25岁)驾驶马钢自编2-504号载重15吨上海大通牌自卸车(装装联锁自控装置)到马钢股份有限公司二钢厂承担运输钢渣生产任务,当其将第二车钢渣运到二钢厂钢渣场卸完后,在车斗未复原位的情况下,即驾驶自卸车返回。18时50分左右,当车行驶至马钢铁合金厂门西侧渣山路与铁道交叉处时,未落下的车斗将横跨厂区道路上方离地面净空高4.3米,直径610毫米的由二钢厂通往铁合金厂的一根高炉煤气管道撞断,造成煤气大量外泄,同时还将煤气管上方并排的氮气、焦炉煤气、蒸气三根管道撞弯。经治金部、省治金厅及马鞍山市有关部门机关组成的事故调查组检测确认,高炉煤气泄漏是约9461立方米,煤气外泄密集区面积为1250平方米,受影响区域3305平方米,致使过往行人及附近居民的66人煤气中毒,其中11人死亡。 事故原因: 1)司机在车斗未复原位,不下车观察的情况下,即驾车返回,忽视安全,违反自卸车的操作规程 。 2)横跨道路煤气管道净高仅为4.3米, 不符标准要求。 2017-11-24 8 事故案例——贵港钢铁公司管网超压煤气泄漏事故 2011年7月28日,贵钢公司使用高炉煤气的轧钢厂、炼铁厂烧结车间按计划限电停产,煤气用量减少。18时,因泥炮机无法正常使用,1080立方米高炉采取减风方式生产;18时30分左右,高炉加风生产,煤气量加大,造成该公司三台自备余热煤气锅炉因空气与煤气比例失衡全部熄火,电厂组织切断了进电厂煤气,导致煤气总管净煤气压力超过正常压力。18时40分,设在轧钢厂的非标准设计的“防爆水封”被击穿,随后轧钢厂组织人员对“防爆水封”进行注水,煤气压力持续超压;19时40分左右,“防爆水封”被完全冲开,煤气大量泄漏。20时30分左右,煤气停止泄漏。因煤气外泄,导致轧钢厂附近作业人员及居民煤气中毒114人入院就诊 ,无死亡。 2017-11-24 9 三、煤气事故的风险分析 了解煤气事故的风险因素,将煤气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才能用好煤气这个二次能源,遏制煤气事故的发生。 1、煤气中毒风险 (1)CO的毒性 煤气中毒有时也被称为一氧化碳中毒。由于CO具有多种引起缺氧的作用,其与血红蛋白(Hb)生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能力要比O2与血红蛋白(Hb)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文档评论(0)

laolingdao1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