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开展做中学活动的重要性.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幼儿园开展做中学活动的重要性

做中学 学中思 ——浅谈幼儿园开展做中学活动的重要性 江宁区陆郎中心园 陈静 内容摘要:世界上许多的教育家,如:杜威、乔治—夏帕克、陶行知、陈鹤琴等都非常强调“做”中学。他们认为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做,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做” 中学看似简单,实则有相当的难度。往往有的人把它看成只是一种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而已,其实不然,本文提出了“做、学、思”三者有机结合统一的观点,并着重从“让孩子在‘做’中学”和“让孩子在‘做’中思”两个方面阐述了“做、学、思”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让孩子在“做”中学 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应以“做”为核心。 1、激发、保护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大自然有鲜艳的花草、奇异的昆虫、美丽的飞鸟,是知识的宝库和教科书。在大自然中,我们引导孩子操作观察周围的某一物品、现象,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2、支持孩子的尝试、操作,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大脑中的操作模式,根本上是来自于外部动作模式的内化。儿童内部思维的综合能力、兴趣缘于外部。 3、在操作中发展孩子的各种能力。 教育研究证明:儿童的操作探究行为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二、让孩子在“做”中思 当今时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最高目的的 关键词:激发 保护 体现 探究 培养 做中学 学中思 ——浅谈幼儿园开展做中学活动的重要性 江宁区陆郎中心园 陈静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孩子出生后几乎对每件事情都要学习,例如:看、听、伸手、触摸、保持平衡、爬、走等,但他要达到精通熟练,就需要练习,需要观察,需要选择有效的动作,从而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进一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②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③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法国学者乔治·夏帕克也倡导“做中学”的活动,他认为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科学现象等进行观察、发问、实验和讨论,从而使学生从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独立做事,学习记录与表达等,他“做中学”活动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我们也初步实践探索到了一些“做”中学的奥秘,即:让孩子在“做”中学、“做”中思。 让孩子在“做”中学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在这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它只能培养会走路的“字纸篓”和“书架子”,④却不能给学生以任何行动的、生活的、创造的能力。所以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认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应以“做”为核心。那么怎样让孩子在“做”中学呢?我们借助于陈鹤琴的活教材──大自然、大社会让孩子获得活的和直接的知识,同时提升孩子各种能力。 1、激发、保护和珍惜孩子的好奇心。 大自然有鲜艳的花草、奇异的昆虫、美丽的飞鸟,是知识的宝库和教科书。在大自然中,我们引导孩子操作观察周围的某一物品、现象,鼓励孩子提出问题。 (1)激发孩子的提问行为。 我们创设各种地理条件环境,如:开辟种植园地、创设自然科常活动室等,让孩子去充分享受自然。通过带孩子去观看菜农们种植的蔬菜,去参观无土栽培的蔬菜,去田里拾稻穗,摘棉花等等,在这些操作观察活动中孩子就会提出许多疑问:为什么有的蔬菜只能在夏天种?为什么有的地方土松,有的地方土硬?稻谷可以吃,那么稻草还有什么用?棉花是怎么变衣服的?为什么草丛里昆虫最多?等等,在一个个问题的形成产生后,孩子们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2)保护孩子的“破坏”行为。 孩子介入环境时,“破坏”行为常伴随出现,例如:土豆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有的孩子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而拔出根来观察;有的呢索性摘掉植物的头看看它会不会死掉。有一次,我们在饲养蚕宝宝时,有一个孩子产生了疑惑,难道蚕就只能吃桑叶吗?有的孩子为了看看寻找答案,他给他饲养的几条蚕吃毛豆叶子、刀豆叶子(因为他们的外形很象桑叶),结果有几条蚕死了,没死的几条明显比别人饲养的小。诸如此类行为,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不易理解,但这正是孩子好奇所在,对于这些我们积极加以鼓励,并参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大答案。 (3)鼓励孩子的观察行为。 观察实物,尤其是观察通过自己种植、劳动而生长变化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