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工学结合的基本理论
二、“工学结合”高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育理念上的探索 三、“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实践 大胆尝试“亚湾模式”“5+1”“建国模式”“宝鸡模式”等教学改革试点,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三、“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实践 从学科、专业整合和系部结构调整入手,为“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了有利的施展空间 三、“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实践 课程教学和改革是“工学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实 施 的 基 本 平 台 三、“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实践 大力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保障 一、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认识 目的: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双方 共同参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作用: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创建并形成高职特色的必然选择 机制:互利、互惠、互动、双赢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内涵 根据企业、行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 设置和调整专业。 企业参与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职业)技能项目及能力标准。 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计划的制定。 企业承担技能的培养和相关的实践教学任务。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内涵 推进“双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练或兼职。 利用企业的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院与企业合作进行科技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在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学院引入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 ??? ??????? ???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重点.ppt
- 小学生秩序-61小学讲课-20141125.ppt
- 小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看图说话学拼音jqx公开课课件.ppt
- 小学美术花儿寄深情说课.ppt
- 小学蔬菜水果英文.ppt
- 小学英语牛津译林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新版)5A_unit3_my_animal_friends课件.ppt
- 小学英语闽教版第一册的Unit_6ColorspartA.ppt
- 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平平稳稳课件.ppt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1-a-o-e》教学课件PPT课件-3.ppt
- 小学语文S版二年级上册15 我真希望 课件.ppt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工业机器人技术(安装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软件技术(前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安全运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车辆鉴定与评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石油炼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x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