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性肾炎最新版.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狼疮性肾炎最新版

狼疮性肾炎 (lupus nephritis,LN)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预后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SLE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 肾活检肾受累几乎为100%,有临床肾损害表现者占45%~85%。 肾衰竭是SLE死亡的常见原因。 二、发病原因和机制 病因不明,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药物、紫外线等) 遗传和体质 近亲子女、同卵孪生发病率高 黑人与亚裔人发病率明显增高 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性激素(雌激素):男性LN患者雌酮羟基化产物高。 LN与实验性慢性免疫复合物肾炎类似。 LN的高发生率与肾脏学流丰富、肾组织特殊结构易于使抗原抗体及其复合物沉积有关。 引起肾炎的主要是DNA-抗DNA的免疫复合物。 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沉积是引起LN的主要机制。 免疫复合物沉着主要有以下两种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中等分子量的可溶性DNA免疫复合物经过血循环至肾脏(或其它器官)而沉积于肾小球或其它器官的组织。 原位免疫复合物: 原位性免疫复合物形成与抗原本身的性质、抗体的数量及亲合力有关。 DNA抗原与GBM上之糖蛋白及阴电荷有较强的亲合体。使“自由”抗原有机会在循环内以自由形式存在、并与GBM结合。 针对肾脏的自身抗体也能与肾脏形成免疫复合物,损伤肾脏。 沉积于肾小球的免疫复合物,通过经典及旁路途径激活补体,被激活后的补体系统除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外,并吸收炎症细胞,特别是单核细胞等直接损伤组织。此外,浸润的白细胞、血小板及肾脏固有细胞处于炎症状态时,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进一步介导炎症损伤。 免疫反应的调节异常:T辅助细胞功能增强,T抑制细胞功能受抑,导致产生抗核蛋白抗体。通过抗原抗体免疫符合物引起组织的病理性炎症损伤。 三、狼疮性肾炎的病理表现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特点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学分型 狼疮性肾炎病理的特异性表现 活动性病理损害与慢性病理损害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特点 -多样性: 不同病人病理表现不同 同一病人小球与小球之间病变不同 同一小球不同节段病理改变不同 -多变性: 肾脏病理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受治疗与否以及治疗强度影响而发生转型 LN病理表现多种多样,WHO根据肾小球组织学病变及免疫复合物沉着部位于1982年进行了分型,2003年ISN及RPS又重新进行了修订。 肾小管间质损害在SLE中相当常见 免疫荧光:可见沿TBM、间质、包曼氏囊及血 管壁有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 电镜:可证实上述改变 光镜:可见小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小管坏死,小管萎缩、TBM变厚及间质纤维化 间质损害程度与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型有关: Ⅳ型狼疮性肾炎间质损害常见且程度较重; III型狼疮性肾炎也可发生,V型及II型少见 狼疮性间质肾炎:肾小球损伤并不重,小管间质损伤明显 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病理表现 免疫荧光: 出现“满堂亮”现象,早期补体成份C1q、C4阳性率可达90%。 间质、沿TBM免疫荧光阳性率在60%以上,是多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阳性。 肾小管上皮细胞核阳性率可高达40-50%。 电镜: 微管样结构:内皮胞浆内由成束的微管构成,每一微管直径为250nm。 电子密集物的指纹样结构。 广泛的上皮下、内皮下及系膜区电子密集物沉积。 膜性狼疮性肾炎可以出现系膜区及内皮下电子密集物沉积;而系膜增殖者也可见到上皮下、内皮下及GBM内电子密集物沉积。 狼疮性肾炎的特异性病理表现 光镜: 苏木素小体、核碎裂、纤维素样坏死、银耳环及透明血栓。 组织学类型的转型随病情进展,II、III向IV型,II向V或者均向VI型转变。在积极有效治疗下,也可由IV型转变为II、III型。 混合性组织学类型:不同肾小球或同一肾小球的不同小叶出现不同组织学类型 活动性损害与慢性损害 活动性损害与慢性损害的程度与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和预后密切相关。 目前多用Austin等人1984年提出的计分方法来衡量或评价活动性损害与慢性损害程度。 活动性损害与慢性损害 活动性病变:⑴肾小球增殖性改变,⑵白细胞渗出 ⑶核碎裂/纤维素样坏死,⑷细胞性新月体,⑸透明性沉积 ,⑹间质炎症 活动性指数(AI)计分方法为每一项按无、轻、中、重度损害分别计0、1、2、3分,其中⑶⑷两项再乘以2,AI最高积分为24分。当AI积分等于或超过12分时,则是进展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 活动性损害与慢性损害 慢性损害: ⑴肾小球硬化 , ⑵纤维性新月体 ,⑶小管萎缩 ⑷间质纤维化 按无、轻、中、重度损伤分别计0、1、2、3分,CI最高积分为12分。当CI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