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引发的思考.doc

读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引发的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读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引发的思考

读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引发的思考 1、数学教育观层面的思考 一线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空洞”,“教育理论学不学都行”,而且这种看法还颇具有代表性,在教学的早期其实我也有这种看法,但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实则是教师成长的大敌,是阻挡教师由教书匠跃入教育家一道必须克服的屏障。 众多理论中首要的是数学教育观。无论是一个教学设计或是一个教学实施,其中必然有一种特定的数学教育观念作为支撑.数学教育观念可分为两个层面,一层是数学观,另一层是教育观,两者整合而成数学教育观. 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应首先对自己的数学观进行剖析.所谓数学观,是指人们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作为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对自己的数学观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认识,他的数学观总是存在的,而且他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数学观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大量的研 究表明,一个教师自身的数学观会对其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观念支配行为.例如,一个教师如果把数学理解为是思维的科学,他就会在教学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果把数学理解为工具学科,或许他就会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的思想。接下来应该审视自己数学教育观。需要指出的是不同学习理论,衍生出不同教育观,对学习理论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派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 教师不同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标、教学主客体关系的认识方面. 我们认为,其一,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应当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既然成为一种理论,它就是得到了社会共同体的认可,它就有对教学的指导价值,它就有一定程度的、实在的教育功能.其二,应当全面审视各种教育理论,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并由此产生的教育观不能完全摒弃,应从中汲取适合当代教育的合理成分.其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应以不同的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譬如,数学概念和命题教学,宜用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解题教学宜用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其四,教学设计和实施应当以现代教育观念为主导,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助长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不忽视教师作为 “教”的主体,使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双重主体的教学中和谐并存、共同发展. 2、对中国“传统”教学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虽有疑问有问题,但我国的传统教学也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在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传统数学教学中的精华是不能失去的!应将现代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相接合,相互取长补短!中国传统数学教育有许多特点,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一书中,张奠宙先生高屋建瓴地指出: 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严谨形成理性、重复依靠变式。 第一,记忆通向理解。没有记忆就无法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对一些数学运算规则,能够理解的当然要操练,一时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逐步加深理解。当然,记忆并非完全死记硬背,我们可以适当教会学生一些记忆方法,比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表格: 特殊角 正弦值 学生通过观察很快从表中发现角从到到的变化中,正弦值由到到的变化规律。 第二,速度赢得效率。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心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简单数字的心算当然比笔算、计算器计算要快捷。中国在整数、小数、分数上的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中学生在因式分解、配方、代数变形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这些基础的建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之上。 第三,严谨形成理性。中国的传统是不怕抽象,中国学生不拒绝“概念的抽象定义和严谨的逻辑表达”。比如:在不等式中有关一类特殊的绝对值不等式解法。 |2x+3|x+2很多教师是直接给学生运用下面方法解。 解:原不等式等价于:解之得 这种方法的确可以解这一类不等式,但课本上只给了时不等式的解法。显然要给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解题,必须对这种方法加以证明,下面证明这一类不等式 的一般方法。 结论: 证明:当a≤0时,不等式的解不存在,即 当时,不等式的解为 ∴ 那么对结论推广就有: 第四,重复依靠变式。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变式练习”,在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在变化中发现变化的规律。例如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有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第一种方式:解分式不等式(1);(2)。第二种方式为:解分式不等式(1);(2)。虽然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让学生理解分式不等式的解法,把非标准式化为标准式,但第二种方式更加突出了两个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把变异关注在右侧究竟是0还是1这个本质区别上,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分式不等式的基本解法,缩短了教学的时间,提高了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