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文本性和文本历史性
历史文本性和文本历史性 摘 要: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来看,《圣诞欢歌》揭示了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英国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揭露了资本家的残酷贪婪及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并宣扬了人道主义精神,引发了人们的深层思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
关键词:《圣诞欢歌》;新历史主义;历史的文本性;文本的历史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191-03
源于80年代的新历史主义,驱逐了盛行了大半个世纪的“为了文本而放逐历史”的形式主义批评,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姿态再次回归历史层面。新历史主义将文本同历史语境以及文化背景相融合,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架起了联网的光缆,将历史的维度从文本背景延伸到读者语境,再将坐标系扩大到社会、文化、政治等许多和文本有关的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构成了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基本立场。
查尔斯1812―1870),作为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大师,非常关心贫苦人民的命运,他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因果复杂的社会现实。
《圣诞欢歌》亦是这样的一部作品,狄更斯在写《圣诞欢歌》时曾说他要在此“为穷人进一言”。小说生动具体地表现了英国19世纪中叶的社会历史风貌,描绘了人民的贫困的真实图画,显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小说充满了白色、冷空气和嫩绿的冬青树叶子等景物,冬青树上深红色的果实更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息,但是在欢乐温情的圣诞节的绚丽图景背后,埋藏的是受到资本家压迫剥削的底层人民的贫困与凄苦。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两方面,分析19世纪中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民的贫困生活,资本家的残酷贪婪,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危害,进一步探讨《圣诞欢歌》这部作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历史的文本性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就是一种文本。文学文本是由历史上特殊的政治制度所构成的,并与之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就是由相互关联的政治制度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大的文本。
所谓“历史的文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如果没有保存下来的文本,我们就无法了解一个社会的真正的、完整的过去,这样文本就成为我们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二是指这些文本在转变成“文献”、成为历史学家撰写历史的基础时,它们本身将再次充当文本阐释的媒介,而人的主观性就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文本之中了[1]。
对于新历史主义学家来说,具有文本性的历史可以由不同的人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重新书写阐释。因此,从这个角度理解,《圣诞欢歌》可以被视为查尔斯
在《圣诞欢歌》中,狄更斯在现实的基础上,以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英国为背景:故事虽然没有正面写工业,但生动具体地表现了英国19世纪中叶的社会风貌。查尔斯的年代,并且作为童工,他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贫困人民遭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为他积累了很多第一手的素材,他把这些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借以文学的形式展示给世人。其中工业革命、《济贫法修正案》的实施、“饥饿的四十年代”构成了主要的历史背景。
英国在19世纪中叶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促使城市毫无计划地迅速发展,造成劳动人民居住区卫生条件恶劣,贫富差距不断增大。此外,由于机器大生产的发展,手工业者破产了,大量的童工及妇女进入劳动市场。
在《圣诞欢歌》中,狄更斯巧妙地将真实的历史与虚构的人物结合,佐以夸张结合幻想的写作手法,小说字里行间中显露了工业革命给劳动人民、贫苦大众带来的影响。
“一片阴暗荒凉的原野上了,在那儿,奇形怪状的粗石块到处乱丢着,仿佛这地方就是巨人们的葬身之处;水喜欢往哪几流就往哪儿流去;或者本来思挠过去,可是被冻住了,流不动了;那儿长着的全是苔藓和金桂花,以及庞杂丛生的草。”[2]矿工们居住在用“一座泥土和石头所筑的墙”围绕的茅屋中。
在l9世纪的英国,乡村贫困人家的房子一般都是一间茅草搭成的房子,家庭十分贫困的则就只有一个大房间。如果经济状况稍好,如《圣诞欢歌》中鲍勃“周围砌着古色古香的荷兰瓷砖”,楼梯的宽度足可以“驾一部六匹马的大马车”。住房条件的对比,明显地体现了贫富阶级之间的巨大差距。
此外,小说中不同阶级的圣诞节的明显差距亦体现了贫富差距的悬殊及劳动人民的穷困。在圣诞节前夜,“市长大人在他那高大府邸的壁垒里,命令他的五十名厨子和管家将圣诞节过得像市长府邸应当过的那样。”在鲍勃“穿着一件翻制过两次的长大衣,样子很寒伧”;鲍勃“已经打好补钉”,“旧得露出底板的衣服”;儿子彼得“衬衫领头”则是“鲍勃的私人财产,为了庆祝节日特地授给他的儿子和继承人的”;可怜的小儿子丁姆,因为疾病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