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鉴赏第一讲导论;内 容;在人类历史的文化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个是以中国封建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一个是以西欧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人类文明80%以上的优秀成果都源于这两种文化。
东西方文化有某种惊人的对称性,两种文化相互借鉴、融合。
西方国家主要强调一分为二,而中国主要强调合二为一,西方主张物质与心灵,现象与本质的分离,中国主张天人合一、主客融合。;;诸子百家;;;;;西方强调个性的突出,注重个人潜力的开发与目标的追求,而中国更偏向于集体主义,和谐中庸;西方进取心更强,利于开拓创新。中国文化则有利于修身守序。
;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
宇宙观
人生价值观
政治观
思维方式;
西方:天人二分;中国:天人合一。
宇宙观是文化的核心,西方文化的宇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等一分为二和抽象逻辑思维基础上的机械综合论宇宙观。界线分明,强调二元的并存与对立。
这一基本思想奠定了对立型西方文化的基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等人及基督教都把灵魂、精神、上帝等与现实的世界区分开来,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这种对立的宇宙观,“使精神无形中成为改造自然界的一种巨大的、能动的力量,成为世界发展的动力。由此基点出发,西方文化重视人对外物的征服和改造,科学技术的发达乃势所必然”。希腊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可以转动整个宇宙。”
西方人总是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在进行探索和研究。神凡对立表现为人们虽然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却并不相信天命,而相信人自身的努力和抗争。;东方文化,自古习惯于从总体方面去认识事物,强调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凡与神均合而为一,环抱涵容,注重二元的依存和统一。东方文化,尤其是“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在对待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中,突出人对人之间的依赖、分工合作关系;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注重二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国古人早就有二元的辩证思想,但他们所强调的不是二元的分离对立,而是二元相辅相成的统一。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思想经过禅宗派佛教的传布而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便成了中国文化对宇宙的基本态度。
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是说,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人民都是我的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充分肯定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种态度,如“天理人情”、“天怒人怨”、“吉人天相”等等,天和人总是相通的。诗人和作家赋诗、写文章常喜欢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追求情景交融,相信“天人感应”。大自然的万物等都感应了人的喜、怒、哀、乐,人和自然浑然一体。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王维)
“野岸柳黄霜正白,五更惊破客愁眠”(欧阳修);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人必须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奋斗,爱自己才能爱别人,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正义,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每个人应该表现自己的个性,自我个性的表现,体现了一定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观可能源于西方的重商社会,经商者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家庭规模缩小。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是一个独立的点,一个不依赖他人的自足的实体。这个点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向不断向前运动,形成一条自我实现的直线。在很多情况下,不同个体的直线是平行的。“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人都自私。你自私,我也自私。但你不妨碍我,我不妨碍你。我们都自私,我们也都快乐。”这是典型的平行直线论。
在这种线性的、充满竞争意识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人注重自立,也人人感到自危。;东方文化以整体作其为价值基础,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实现。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保持稳定,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东方伦理强调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应为一体,天下一家。这种群体意识与古代东方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直接关系。他们在长期共同地域生活中处于稳定状态,彼此相互交往、互相帮助,比较容易形成浓厚的群体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题东林书院联)。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抒怀》)。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日知录》)。
从这些话所表达的信念中,都可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当代中国尽管国门大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