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九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3186章节.pptVIP

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九江市第一中学人教版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23186章节.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失败的原因 尚辅网 /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 ? 苏联曾经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苏联的30—5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16%。但60年代后苏联增长势头开始减弱 ,70年代增速大幅下降,80年代丧失了速度优势。苏联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0年为11.45%,1985年为10.2%,1990年 7.7%。苏联的国民收入1975年为美国的67%,1985年为66%,1987年为64%,但如不按官方汇率而按实际购买力计算,只相当于美国50—38%。 为什么苏联经济在50年代实现了高增长,但在此后增速却逐渐下降?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1)单一的公有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主要特征 主要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 (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一个英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一个法国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一个苏联人看了,说:他们一定是苏联人,他们没有衣服,吃得很少,却还以为自己在天堂!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 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 2. 改革的主要内容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 片面发展重工业 粮食短缺 平均产量低 比例失调 无积极性 人民生活困难 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农场自主权; 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 扩大地方、企业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利益 3.改革的结果 这些改革措施能挽救苏联吗? 收效甚微 4.失败的原因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二、勃列日诺夫改革 (1964—1982)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在坚持计划管理前提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2.改革的结果 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谈判桌上 (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 (2)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的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丧失了潜力。在此种背景下上台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行改革,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 (1)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2)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3)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发展 (4)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2.改革的结果 3.改革的影响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战时共产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