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选】一个大学的诞生
一个大学的诞生
价值中国推荐 2007-06-29 17:52:28 《三联生活周刊》
下雨的午后,白茫茫的雾从清水湾上升起,衬得远处黛青色的岛屿犹
如神话里的仙山。学术廊里,吴家玮指点窗外的“无敌海景” ,带一种
笑看风云淡的口吻说:“全世界的大学我见得多了,哪一个有我们这么美
丽的校园?”
◎鲁伊
吴家玮
此时,距离他决定放弃在美国 30 年的学术生涯、接过担任“香港
第三所大学”创校校长聘书的那一刻,已经过去了近 20 年。 16 年里,
就在当年英国殖民政府准备用来修建军营的一块山高坡陡、地无三尺
平的荒地上,生长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又一个香港奇迹。
这所马上就要迎来 16 岁生日的大学所拥有的并不仅是得天独厚的
风景。2006 年,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公布的大学排行榜
上,它的总排名居第 58 ,工学院名列第17 ,社会学院名列第52 。而在
《金融时报》推出的全球EMBA项目排行榜上,它与凯洛格商学院合
作的行政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更高踞榜 眼。崔大伟(DavidZweig ),
在加拿大出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拿到学位、在波士顿的
塔夫茨大学教过书的社会学家,谈起为何最终选择在这 所大学落地生
根,一个重要原因是,“依成立的时间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
香港科技大学,粤语里的“科技”与英语中“雾蒙蒙的”一词发音几乎
没有分别,于是这个学校的人,喜欢带点促狭地叫自己“Foggy大学” 。
正如校名英 文缩写HKUST
(HongK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也会被恶搞成“香港
压力大学”—— “HongKongUniversityofStressandTension” ,看似抱怨的
调侃,骨子里自有一种骄傲。的确,这是一所拥有一段不仅在香 港,
甚至在整个大中华地区都绝无仅有、足资为傲的创校历史的大学。
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英谈判,香港回归已成定局,而大陆的改
革开放,使香港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开始受到挑战。以
往的两所大学和两所英式 理工学院,已经不能满足香港对人才的需
要。在港督尤德和政坛人物钟士元倡议下,一所新的以科技为主的研
究型大学,被提上日程。
“香港的高等教育,其实并没有规划,完全应需而生。”吴家玮
说,“在很长时间里,香港是一个殖民地。殖民地需要什么人才?首先
得英文说得好,然后,商 业社会里,需要有人懂经济、法律,还得有
医生。”1911 年创办的香港大学,以英语教学,主要目的为香港培养公
务员,以及商埠所需的专业人士。这所大学的 毕业生,并不要求有很
强的专业知识,但聪明、能干、英文好、适应力强,如今香港的大部
分政界高层和商业成功人士,均出于此。50 年代末,大批不会讲英文
的 移民涌入香港,为了满足这些人的受教育需要,在三所学院的基础
上,成立了用中文授课的本港第二所大学,即香港中文大学。60 年
代,香港制造业开始腾飞,对 大批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催生了香港
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但所有这些学校都是以教学为主的英式学
校,等进入到 80 年代,美国依赖现代科学技术为动力营 造的经济奇
迹,才令一批有远见的香港人想到,一所研究型大学,或许可以帮助
香港实现转型。
1986 年春天的一天,打开信箱,吴家玮收到了时任香港第三所大
学筹备委员会秘书长的麦法诚(IanMacpherson )的一封信。信里说,
香港要开办一所高科技大学,希望可以前来参观讨教。
这时候,吴家玮正在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任上。
吴家玮 1937 年生于上海,长在香港, 17 岁就被父母送到美国读大
学。几经曲折,最后选择了理论物理专业, 1973 年,在西北大学获得
物理学教授职位, 10 年后被聘为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成为美国有史
以来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
麦法诚的来访,在吴家玮看来,十分蹊跷。他做理论 物理,属基础研
究,与一般人眼中的高科技扯不上关系,而他担任校长的旧金山州立
大学,是一座以教学为主的公立大学 ,与高科技研究型大学也不搭
边。直到见面 两天后,麦法诚才掏出一封公函,是当时港督尤德写的
聘请吴家玮担任香港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聘书。回想往事,
吴家玮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当时的 筹备委员会,其他委员都是英
联邦大学的校长。香港 95%以上是华人,似乎应该有个华裔校长在委
员会中作为代表。”当时,放眼天下,主要大学的华裔校长,吴 家玮是
独一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