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绪论)南大.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神病学(绪论)南大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 旧称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是指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是伴有主观痛苦体验和社会功能损害的个人情绪、认知和行为改变。 2、精神医学(psychological medicine)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 3、精神病学(psychiatry) ▲ 是医学门类中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精神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防。 医院精神病学、综合医院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 4、精神卫生学(Mental Health) 是医学门类中预防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精神障碍发生、治疗、预防、康复的特点和规律,以预防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维护和促进正常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 包括个体精神卫生、群体精神卫生。 狭义(消极)精神卫生是指预防各种精神障碍的发生; 广义(积极)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生活质量。 第二节 脑与精神活动 一、脑神经结构与精神活动 大脑包含1000亿个神经细胞。 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形成1000多个突触联系 10万亿左右的突触联系形成的环路是精神活动的结构基础。 二、脑神经递质与精神活动 脑神经递质有100多种,包括小分子(如单胺类)、大分子。 一种神经递质能与多种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两种常见的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多巴胺,5-HT) 三、脑可塑性与精神活动 脑的结构和化学活动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宏观:学习记忆、行为表现、精神活动等脑功能表现。 微观:神经元突触、神经环路细微结构、化学递质、神经电生理 基因与环境(特别是后者)使大脑不断的构筑和变化。 学习训练、经验积累、外界环境刺激。 第三节 精神医学发展史▲ 1、第一次革命:法国精神病学家皮奈尔(Pholippe Pinel,1745年—1826年)在1793年去掉精神病患者身上的铁链,主张人道地对待患者。 20世纪初期,冯特的学生德国医生克雷丕林(Emil Kraepelin)详细描述了早发性痴呆和噪狂症的临床特点、病程和预后,以及妄想痴呆与妄想狂的区别。在他所著的精神病学中,对精神疾病作了系统的分类,为精神病的分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犹太裔奥地利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分析学派,利用自由联想和梦的解析去了解人类的心理症结,并奠定动力精神医学的基础,弗洛伊德的成就将精神医学带入心因性病因论的研究范畴。 1909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召开了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开始重视精神障碍的预防。 比尔斯与美国心理卫生协会。 比尔斯得到各方面的赞助和鼓励后,于1908年5月成立了“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这便是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1909年2月,又在纽约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协会(比尔斯任顾问)。 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30年5月5日) 有3042人代表53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中国也有代表参加)。同时产生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心理卫生协会。 精神障碍的治疗进展。 1917年焦瑞克(Jauregg)创造高热疗法。 1933年沙寇(Sakel)创造出胰岛素昏迷疗法。 1938年却雷提与比尼(Cherletti Bini)尝试用电流引发痉挛,也就是现在临床使用的电抽搐疗法。 1950年氯丙嗪合成,1952年P.迪莱将其用于精神病人获得成功 ,是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它能迅速改善了精神患者的症状,使许多被认为需要终生隔离住院的患者,能完全康复而回到自己家中。 5、第五次革命:生物精神医学发展。 抗精神病药物的问世是精神病学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自从发现了抗精神病药物,人们研究其药效机制进而研究神经介质与脑中各受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障碍发生的生物学机制,使得精神障碍能够以科学及客观的方法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 精神障碍的病因与分类 第一节 精神障碍病因学 一、精神障碍病因学特点 与传染性疾病不同,大多数精神障碍没有明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的病因学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讨论观点一:“精神障碍是遗传性疾病” 讨论观点二:“精神障碍是精神刺激的结果” 二、精神障碍病因学分类 1、生物因素 遗传;感染;化学物质;物理因素;躯体疾病。 年龄;性别。 2、心理因素 心理素质:气质类型;人格特征;应对方式;认知模式; 心理应激:生活事件;心理冲突。 3、社会因素 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社会压力;社会支持。 种族;教育;养育方式;人际(婚姻、职场)。 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病因模式 四、心理社会因素在病因学中的角色 应激性生活事件、情绪

文档评论(0)

ipad0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