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及支持行为的比较研究.docVIP

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及支持行为的比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及支持行为的比较研究   [摘 要]旅游地发展中居民态度及相应行为意愿已被认为是旅游产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前,民族旅游地居民的分类通常都是从对旅游业发展态度的角度来考虑,尚未出现依据个体对本族原文化及旅游者主流文化偏好来展开的研究。文章以心理学视域下的文化?m应为理论基础,利用两个经典模型,通过对贵州黔东南处于旅游发展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3个典型侗寨居民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主客跨文化互动中利用SL-ASIA文化适应单线性模型可以把居民分为整合、同化、分离3种类型;利用Berry文化适应双线性模型可以把居民分为整合、同化、分离、边缘4种类型。在文化适应不同线性模型下存在理论间的竞争和互补,基于居民文化适应客观行为与认知状态的单线性SL-ASIA测量模型与基于居民文化适应理想状态的双线性Berry策略模型在分类人数、状态及旅游支持行为意愿上皆有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总体来看,高文化适应的居民对待旅游者会更加热情,也更愿意为目的地进行推荐宣传。   [关键词]文化适应;民族旅游地;居民分类;支持行为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7-0108-11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7.016   引言   近年来,民族旅游地以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异彩纷呈的民俗和热情淳朴的民风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追捧。民族旅游地居民既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主客互动下的体验创造主体,同时又是民族旅游大发展情境下社区生活产生深刻嬗变的客体,承担着周遭政治、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作为关键的利益群体,当地居民的支持对目的地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是成功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1]。但在旅游跨文化接触中,少数民族原住民常以弱势文化群体身份出现,当个体原文化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时会导致社区居民在文化、心理及行为上的不适。这种与新文化、新群体接触所引起的种种问题即是文化适应的范畴。文化适应是一个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过程,包括一个人在新环境中态度、行为和认知的变化[2]。当前,尽管鲜有文化适应理论应用于旅游情境中,但事实上文化适应与旅游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它涉及了跨文化互动环境下个体希望接受外来文化和保持自身文化的程度[3],居民在这种接受与保持间的选择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适应群体。   目前,已出现根据旅游者对自文化和旅游地文化偏好来进行分类的研究[4],却尚未针对社区居民做过类似扩展。对居民的分类通常会偏重于他们对旅游业发展态度之间的差异来展开,需要利用居民对旅游的反应来识别不同群体,但往往欠缺理论依据[5]。分辨出旅游社区中相对一致的群体很有必要,由此获得的信息能使管理旅游活动的部门及规划单位进行精准运作,鼓励积极的群体,修复或消除消极感知[6]。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背景下的文化适应理论,利用已被广泛使用的亚洲人自我认同文化适应量表(The Suinn-Lew Asian Self-identity Acculturation Scale,SL-ASIA)测量模型和Berry文化适应策略模型完成以下两个研究目标:一是针对民族旅游地原住民对本族原文化和主流汉文化的认同态度来进行分类;二是利用两个经典模型对原住民文化适应状况及旅游支持行为意愿进行理想与现实状态间的比较研究,最终实现文化适应理论与旅游情境的嫁接。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1 文化适应理论   当前对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概念界定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美国人类学家Redfield给出的定义,即文化适应是由个体所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两个群体之间发生持续的、直接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7]。对文化适应文化层面的最先研究是在人类学领域里,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一般集中于群体水平的文化适应,关注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组织以及文化习俗的改变[8]。但这个概念已被更多地引入心理学文献并在个体层面上被深入探究,关注的是面对面持续跨文化接触时不同群体及群体成员产生的改变,通常用来解释个体与新文化碰撞时会发生些什么[9]。其结果一般是态度行为的变化、情绪调整、压力处理、身心健康、偏好选择以及认同、价值观等,包括跨文化接触中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或是能否与不同的文化群体进行有效的接触和互动[10]。   1.2 文化适应方式   对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都从新文化和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着手。新文化和原文化适应(或融入)上的差异显示出个体间文化适应方式上的差异。可以把文化适应方式看成是新文化适应程度高低和原文化适应程度高低所进行的各种组合模式。文化适应方式中最常见的两种理论模型就是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