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前史新探.docVIP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高窟前史新探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汉烽燧;晋仙岩寺;竺法护;昙猷;大乘佛教   中图分类号: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2-0001-08   Abstract: People have been active at the basin of the Dangquan River, near which the Mogao Grottoes site is located, since the Han dynasty. In the Western Jin period the earliest Buddhist architecture of Dunhuang, the Xianyan Temple, was built there, which testifies to the route by which Buddhism was disseminated from India and Central Asia into China. As the place where Dharmaraksa translated Mahayana Buddhist scriptures, this river basin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Mahayana Buddhism, and as the earliest place for practicing Buddhist meditation in China, as it is recorded in ancient documents that Master Tan You“trained his mind and finally achieved great accomplishments”with the dhyana sutras translated by Dharmaraksa.   Keywords: Han dynasty beacon tower; Jin dynasty Xianyan Temple; Dharmaraksa; Tan You; Mahayana Buddhism(Translated by WANG Pingxian)   一 莫高窟南山沙波墩?h唐烽燧   敦煌莫高窟南约3公里处的沙丘上,有一处最高的山峰,上面屹立着一座唐代烽火台遗址;这块地方在地图上都叫大沙坡,故敦煌的相关历史遗迹的记录为沙坡墩烽燧。敦煌研究院和敦煌市博物馆都在那里采集到过与莫高窟洞窟地面所铺的相同的唐代花砖。目前这座残烽燧周围还有唐代的花砖残块。   唐代烽燧位于宕泉河西岸最高处的山巅上,远看犹如鹤立鸡群,十分醒目。而身处这座残燧,便有一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之感,举目北望,巍峨的三危山和浩瀚的鸣沙山夹着北流而去的宕泉河,仙境般的莫高窟静静地镶嵌于其中,让人心旷神怡;加上千百年的岁月沧桑留在这块大地上的印痕,颇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情怀,让人们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当年陈子昂登幽州台的心境。该唐代烽燧处于莫高窟的特殊位置,越野车可以到达山脚,在莫高窟工作的同仁及敦煌本地的许多游客都曾到过那里。   从唐燧去城城湾,需沿山梁向东北方向顺山势而下,至唐燧约100米处为一座汉代烽燧遗址,由沙土、碎石与红柳、芦苇层层压盖、筑垒、夯实而成,虽然只剩底部,但堆积层也约有七八米高。这种就地取材,用石块、砂土、芦苇、红柳、芨芨草等一层层筑垒起来的大型烽燧遗迹(图1),是敦煌现存汉代长城与烽火台建筑的典型构筑形式――即砂石积薪压盖垒筑的形式。顶部被风沙碎石的薄薄遮盖,有很厚的褐色生活灰层。在此遗迹的东南西三面斜坡上,还可看到大量典型的汉代灰陶残片。经过粗略地丈量,山包上部的人工堆积层直径约10米{1}。从遗迹尺寸看,当时这里是一处颇具规模的军事设施,可驻守一定数量的军士兵卒防戍。   站在莫高窟的任何一个地方向南边眺望,在所见最高的唐代烽燧的旁边,总有一处低于唐燧但又比其他山丘高的小山包,就是这座汉代的烽燧。两座烽燧犹如姊妹,在莫高窟大景区中位置十分突出(图2)。   沙坡墩的汉燧低于唐燧,在最高处的唐燧上能看到的地方,在汉燧处同样也是一览无余。在二者前后左右的开阔地带,能看到唐燧就能看到汉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