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试评价论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
考试评价论文教育测量与评价论文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研究
摘 要: 本文将《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校外实践及统计软件的应用,并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设计,调查显示,这种课程的实践设计,能有效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和评价能力。
关键词: 《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 实践教学 环节设计
1.问题的提出
许多小学教育教学的事实表明:教师通常仅用“学科成绩”的变化评判学生水平的变化;教师纯粹通过直觉或经验来评价学生学习;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新课程要求每个教师能够检查和评价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能够监控、评价、反馈和调整相关的教学活动;能够做出更科学、更客观的评价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积极发展。为能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提前具备扎实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培养机构,就要确保有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操作与实际运用。我校在小学语文、数学教育专业开设了《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为体现课程的专业特点和实用性,避免课程开设的形式化,对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设计,从2007年起,在语文教育06级、数学教育专业07级和08级学生中作了尝试,并对实施的意见进行了调查。
2.设计方案
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部分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在这过程中又注意关于统计软件使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
2.1 校内实训
校内实训内容的设计突破传统的以教师、教室、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结合课程的学习,既调查、测量和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方面,又直接对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这种在真实的情境中建构知识体系,培养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际能力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2 校外实践
结合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内进行明确的分工和安排,以合作的方式,到所在的见习或实习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该学校教育测量和评价现状、问题和改革情况;调查及测量某班级或年级的教和学情况,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辅助学校教师的评价工作,参与设计试题、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诊断。通过课外实践,加强本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学生掌握了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技术,提早适应了今后教育岗位上教育教学的评价和改革。
实训或实践项目完成后,通过撰写分析报告或是以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及专家评价,从实践态度、实践能力、完成效果等几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课程实践部分的成绩。
2.3 统计软件的应用实践
教育测量和统计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让学生掌握一门具有数据和统计功能的软件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本课程选取SPSS专业统计软件处理测量所得数据,侧重于使用该软件中的统计检验和量表分析方法进行成绩的分析、评价量表的分析、调查结果的统计等。
3.课程意见调查
3.1 调查结果
在06、07和08级学生中发放352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答卷331份,统计结果有:
3.2 结果分析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72%的学生对本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持赞成的态度,在不赞成的学生中深入了解后发现,这部分同学之所以不赞成多是存在畏难情绪,担心课程考核不通过,并非否决实践环节对课程学习的作用。超过65%的学生肯定自己经过课程的实践训练,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4.结语
本课程的实践设计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有利于他们今后在教育岗位上贯彻新课改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将学生见习或实习的小学作为本课程教学的课外实践基地,既节约了费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让学生掌握SPSS软件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率和正确率,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林忠章.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第9期:69-70.
[2]刘少非.教育评价范式转换中的教师评价素养框架[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3月,第2期(第21卷):65-6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