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音变和音变重建古汉语以母字的演变方式.PDFVIP

自然音变和音变重建古汉语以母字的演变方式.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音变和音变重建古汉语以母字的演变方式

IACL-18 NACCL-22, May 20-22, 2010, Harvard University 自然音变和音变重建: 古汉语以母字的演变方式 郑 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上海师范大学 ) 中文提要:本文从自然音变和类型学的角度,依据历史文献、汉语方言和民族语材料,讨论 古汉语以母字的演变方式。文章认为,上古汉语的以母字宜拟作边近音*l-,由此才能解释 不同材料反映出的各种历史音变和共时变异。 关键词:以母字 自然音变 类型学 重建 泛时观 1. 引言 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的核心方法,通过对相关语言进行比较,目的在于尽可能重建 (reconstruct ,或叫重构、构拟)原始语言(the proto-language ),从而观察从原始语言到后 世语言的各种变化。重建工作至少应包含以下步骤(Campbell 2004:125-46):1)寻找同源 成分;2 )建立语音对应;3 )构拟原始形式;4 )检视共时语音对应的历时内涵;5 )检验构 拟形式是否自然;6 )从类型学的角度检验构拟形式是否合理。其中步骤(5 )、(6 )关系密 切,也颇具关键性。具体地说,要求在构拟原始形式时,必须考虑:a )音变的自然性 (naturalness )。比如鼻音前的元音经常发生鼻化,位于 i、j 或其他前元音之前的辅音常常 出现腭化,以及 pf 、sh 等,都是人类语言的常见音变。因此,原始形式应取*p、*s,而 非*f、*h。b )构拟的原始形式须符合音系的自然性要求。例如若需为原始语音系构拟一个 双唇爆发音,则应选择 p 而不是 b ,因为清爆音是无标记的,比浊爆音更常见;若为原始语 言构拟擦音,那么应首选 s;如果需要构拟鼻音,那么首选舌冠部位鼻音 (Lass 1997:228-9)。 c )构拟的语音类型须符合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的要求(Comrie1993 )。例如构拟原始语言的元 音系统,i-a-u 的元音格局就比i-e-u 更可靠,因为从统计共性的角度看,前者更普遍、更常 见(Hock 1986:617)。 音变初值及其过程的重建,需考虑自然性、普遍性。自然音变具有“可重复性”,即能 在历史材料、现实语言、语音实验、母语习得、失语症中镜像重现(朱晓农 2006:22)。换 句话说,该音变应符合历史语言学的“齐一性原则”(the uniformitarian principle )。例如中古 英语的元音大转移,可以和汉语史上《切韵》前、后的两次元音高化链移比较,也见于汉藏 系的其他语言(如白语、苗瑶语)及汉语方言(如北部吴语)等(Wang 2004,郑伟 2009)。 正由于此,通过探讨现实语言中“进行中的音变”(sound change in progress ),我们可以建 立曾经发生过的历史音变。 2. 古汉语以母字的音值 本文讨论古汉语以母字的各种音变。从上世纪初曾运乾提出“喻四归定”说以来,有不 少学者对其音值作过研究。如 Karlgren (1923)利用谐声字,认为以母字来自上古的*d-、 *g-和*z- 。董同龢 (1944)的拟音除了*g-、*d-,还包括复声母*gd-/*gz- 。Pulleyblank (1962-3) 在汉语历史音韵学史上是一部重要的著作,该书将上古汉语以母的音值拟作*ð-,并说明“它 在声音上最接近 l-,同时它也相当接近于舌齿塞音”。王力(1980)最初采取 Karlgren 的观 点,将其拟作 d-,后改拟作*ʎ- 。李方桂(1971)拟作*r- ,得到了王力先生的支持。Schuessler (1974)较早提议将李先生的*r-改拟作*l-,其后 Bodman (1980)、潘悟云(1984/2000)、 郑张尚芳(1987/2003)、龚煌城(1990/2002)、丘彦遂(2002)等都表示肯定,可以说代表 了目前学界的多数看法。Baxter (1992:202)、平山久雄(1993)主张中古以母j- 在上古仍 读为*j- 。近来又有学者提出一些新见,如*zɦ- (龙宇纯 1998)、*ɦd- (金理新 2002)、*ql- (赵彤 2005)、*ɦɡ-/*ɦd- (吴锤 2006)、*q- (Sagart 2007)、*z- (金理新、谢尚优 2009)等 等。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