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ppt

第六讲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讲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教学课件

卡夫卡与表现主义 一、作者生平和创作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官办的波西米亚王国劳工工伤保险公司任职,在此期间,多次想摆脱工作专心创作,却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22年因病势恶化被迫退休为止。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 41岁时死于肺痨。 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其中,《变形记》、《地洞》、《饥饿艺术家》、《判决》、《审判》、《城堡》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卡夫卡的孤独: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优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曾先后三次解除婚约。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写作之于卡夫卡 写作作为逃避 一方面意识到外力的压迫,一方面感觉到自己的软弱无力,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卡夫卡希望通过写作来逃遁异己的世界,逃遁无能为力的弱者命运,逃遁内心的恐惧。 写作作为希望 卡夫卡认为写作是“把世界举到纯净、真实、自由的境界” ,这也正是他的向往与追求。 写作作为绝望 由于对写作的过高期望,对创作的过度苛刻,卡夫卡对自己的作品始终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为此他终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他认为自己没有抓住最真实的感觉,他感到言不能尽意,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毫无意义。 一、卡夫卡作品的寓言性 1、寓言:指的是首先有一个表面的故事,但寓言的目的并不是这个表面故事,而是它背后的寓意。因此,寓言的表层意思不是自足的,它的特征是意此而言彼。 杰姆逊说:“寓言的意思就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或再写一个故事。” 《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托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卡夫卡小说作为寓言的特征 ★ 淡化情节 ★ 淡化人物身份 ★ 淡化时空背景 ★ 淡化社会背景 ★ 语言风格简单冷静,淡化情感色彩 ★ 叙事视角的距离感 ★ 通过变形(超乎现实的情境)来凸显 陌生感、疏离感 一言以蔽之,抽去任何限定和修饰,营造了无限阐释的空间。 二、卡夫卡作品的多义性 由于卡夫卡叙述的寓言性特征,使他的作品产生多重解释的可能性。解释的角度遍及宗教、政治、哲学、美学、社会各个层面,每个人都会从中读到自己。有人说,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没有谜底的谜语。 心理学家J.贾斯特罗在他的《心理学中的事实与虚构》中画出的一个模糊的图形,它既可以看作是一只鸭子的头,也可以看作是一只兔子的头。 1、《变形记》对人情(亲情)的考验 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在此基点上,小说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甲虫后,家人、同事、邻居对他态度的转变过程:关心——厌烦——遗弃——憎恨。以这种特殊情境为试金石,去考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现连以前被认为牢不可破的亲情都不堪一击。 2、《地洞》与生存困境 《地洞》创作于1923-1924年间,当时卡夫卡已经重病缠身,住在柏林。他在生前没有发表这篇小说,死后由布罗德发表。小说描写了一个栖居在地洞里的小动物以自己所有精力和智慧去设计、建造和修整地洞的经历、体验和感受。 “地洞”的寓意是理解小说的关键。可以把小动物修建地洞的过程理解为卡夫卡一生中不断追求安全感、追求孤独、自由的过程,但始终不可得。地洞主人的疑虑、恐惧正是卡夫卡自己的人生写照。 这种对生存困境的焦虑还可以从卡夫卡扩展到整个人类,因此每个人读都会感同身受。 3、《在法的门前》、《诉讼》中的“法” 这两篇小说的表层意思都是人与法的关系。人为法所困,并最终死亡。由于小说中对法的叙述很含混,让人不得不跳出“现实的法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