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美国电影与美国文化 制作:杨卓雅 从电影中看见美国精神的变迁、美国人自我认知的人生价值的改变以及美国人在民族精神中一直坚守的某些东西。 从这些电影中可以看出没有历史文化沉淀的美国如何在苦苦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民族性的东西往往不可忽略,我们往往只看见美帝国飞扬跋扈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远征军,而看不见美国的芸芸众生。也许从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中我们能看见美国。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林《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  这种牧歌式的自信,以越战为起点,开始动摇。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到了《野战排》和《全金属外壳》的年代,已经被打回尘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是空前的。 《深喉》一扫“汉斯法典”实施以来统治电影界的清教徒戒律,把赤裸裸的性场面搬上了银幕。一时间,看《深喉》几乎成了一种风尚。大学生们在周末呼朋唤友,成群结队地跑到电影院去看这部影片。这与其说是对性场景的渴望,不如说是享受那种冲破规则、反抗社会的快感。 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 与解构相伴的是新生。以《教父》、《大白鲨》和《星球大战》这3部影片为标志,“电影小子”们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面接管了史诗片的泡沫迸裂后留下的满目疮痍,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影中的价值观,也更加关注平民社会和普通人的生活。 从“天行者”卢克身上,美国人看到了祖辈曾有过的那种生活与追求:一个青年,孤身一人离开家,到遥远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事业与梦想……  经过十几年的淘洗,1994年罗伯特·泽米基斯的《阿甘正传》为世纪末的“美国精神”写下了一部《新约》。 卡普拉式的理想主义虽然已经黯淡,但在闹剧般的历史事件中,依靠纯真、执着与善良,人们依旧能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美国人似乎很满足于这个答案,因为从那以后,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开始朝大投资、高科技、纯视觉刺激的方向发展,美国精神通过简单的、符号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拯救大兵瑞恩》和《蜘蛛侠》中高高飘扬的星条旗。而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则体现了美利坚立国的根本,即以“自我救赎”为内核的新教精神 美国电影中的另类声音  美国电影业的强盛,除表现为大量从大制片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大投资、制作精良的A级影片外,还表现为充斥市场的无数低成本娱乐片,即所谓的“B级片”。这些电影多数采取独立制片的形式,编剧往往兼任导演,奔走呼告求得的一点可怜的资金,多半在影片拍竣前即告用罄。为了省钱,很多影片甚至用磁带摄像机拍摄,然后就等待着被哪位制片人相中,肯为他们掏腰包,把磁带转换成胶片拷贝。实在等不及了,就只好先以录像带的形式进入租赁和零售市场,能收回一点成本是一点……   好莱坞怪才蒂姆·伯顿导演的影片《艾德·伍德》,其主角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确有其人的B级片导演。梦想与热情是他惟一的精神支柱———这个人后来真的拍成了许多影片,这些影片为他带来了“有史以来最烂的导演”的评价。不过那又有什么关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