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人名探究·序言》探究饶宗颐人名学思想.doc

从《中国人名探究·序言》探究饶宗颐人名学思想.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中国人名探究·序言》探究饶宗颐人名学思想

从《中国人名探究·序言》探究饶宗颐人名学思想   摘 要: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一定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名人。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迄今为止已出版著作50余部,发表论文400多篇,在甲骨文、敦煌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书画、音乐、韵学、古文字等方面颇有造诣,蜚声海内外。然而通过《中国人名的研究 关键词:饶宗颐;人名;历史;文化;民族 中图分类号:H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3-0203-03 饶宗颐,广东潮州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集学术、艺术于一身,和国学大师季羡林齐名,在学术界有“北季南饶”之称,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发现他在人名学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这篇序言虽然篇幅不长,仅1200字左右,但是短小精悍,饶公的人名学思想却博大精深,真可谓“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本文试着从人名起源、“名”的用字来源、人名与语言学、历史、文化礼俗、民族关系以及人名学学科定位等几个方面来解读饶公在这篇序言中所体现出来的人名学思想。 一、人名的起源 自古以来,世上万物皆有其名。人类的姓名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完善,但是关于人名的起源问题大家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人名学专家萧遥天在《中国人名的研究》这本书中这样详尽地分析了有关人名的起源问题:“草昧时代,初入浑浑噩噩,无所谓名,……人的有名,乃在知识渐萌,人我之间的交际渐密,渐从体形、声音的特征加强认识,这种存留在心坎里的无声符号,可说是名的胚胎。后来人事日繁,群居生活日渐发达,觉得以形体声音的特征为某人默记的标准还不够,便需要立一个显明的符号以与某人,因是名便诞生了。”①通过萧遥天先生对名的起源的说明,我们知道,上古时代人们之间的交往,仅仅互相认识形体和声音就够用了,但如果要是在夜晚相遇,对面看不清楚,这时便需要“以口自名”说出一个声音符号作为本人的标记。饶公在这篇序言中,引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具也,其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朱骏声:名者声也,字者形也。名是以声音为事物的识别。”看来他十分赞同萧遥天关于人名起源问题的见解,认为“名”当初只是声音,也赞同许慎把“名”解释为“自命也”、“从口从夕”和“以口自名”这一解释的合理性。 萧先生认为,名的起源有三个动机:一是起于以口自名;二是起于我的独立单位建立;三是起于个人图腾崇拜。原始氏族社会的姓与名最初是没有带太大区别的,姓为公名,名为私名,最先使用的是公名,慢慢才出现确定性的私名,即我们所说的“名”。饶公为他的书作序,必定深读这本书,所以我们得知,饶公赞同作者的人名起源之见。 二、“名”的用字来源 谈起人名的起源,难免要说一下“名”这个字的用字来源问题。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饶公不但赞同作者的人名起源之见,他还看到了“名”与“铭”的关系。他在序中这样写道:“祭统云:夫鼎有铭,铭者,自铭也。自名,以称杨其先祖之美,而名著之后世者也。是名即是铭。……这些一二个字的铭文,既是人名氏名,亦即是文字,可见名之为铭,已盛行与殷世,与礼俗甚有关系。” “铭”字的前身是“名”字。商周时期,因不同形式的祭祀而需要不同种类的彝器,为了便于称呼这些彝器,就需要给它们分别命名。“名”字包括了命名的过程、命名的起因、目的和其他所连带的与宗庙和祭祀有关的问题,甚至有的命名本身就是祭祀种类。这种命名在那个时期可以说是至高无上,于是这个“名”字因用于祭祀的铜器的重要而连带地受到至高无上的尊崇。以后因为“名”字和青铜器的关系密切,就加上了“金”字偏旁,于是金字旁的加入,使原来与命名有关的所有文化内涵都赋予到这个“铭”字里了。由此可见,“名”这个字正是“铭”文化内涵的始祖,而“铭”字的种种文化内涵就是从商周时期为彝器命“名”发展而来的,并不是“名”这个字本身的词义。 下面我们再从古代文献上简单考证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铭”是为了称扬其名,故《释名“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又《周礼“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大常。”《释典艺》:“铭,名也,述其功美使可称名也。”郑玄注:“铭之言名也。”说明早在汉代,语言学家已经认识到“铭”源于“名”。又《周礼“设熬置铭。”郑玄注:“铭,今书或作名。”《集韵“铭,或作名。”这些例证说明,“铭”字在通行初期,经过了一段二字并行的历史时期,后来约定俗成地各司其职,被固定了下来。从两个字的历史演变来看,两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饶公认为“名是文字的前身”,他在序中写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