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思索.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思索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思索   摘 要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且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触犯刑法及其他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持续成为全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以期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愈演愈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未成年人所处的年龄段,是人生中的不稳定时期,是从自然人过渡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是从依赖、无知、不成熟向独立、文明、成熟的过渡时期。十四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导致其犯罪的原因固然有其生理、心理特殊性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自身原因 未成年人处于成长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不同于成年人,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引导不慎极易误入歧途。 其一,生理原因。十四至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正是发育的阶段。随着身体逐步发育成熟,性生理渐渐完善,使其性需求强烈,稍有不良影响,就容易走向犯罪,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性犯罪增多的原因之一。[1]同时,身体素质逐渐提高,使其能够有完成暴力型犯罪和财产性犯罪的身体条件和能力。 其二,心理原因。大多数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对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他们来说,大多数犯罪都是一时兴起或者“要跟别人一样”的从众心所导致。其缺乏认识能力,对是非也没有判断能力,如果没有外在制约,往往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们最早接受教育的环境,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人生第一个老师,家庭教育对塑造人生起着重要作用。从相关调查分析,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犯罪与不良家境和家庭教育不当等因素有关。 其一,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无法带给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草率结婚导致的离婚、不正当性关系逐年增多,家庭的完整性遭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不仅会给未成年人精神上造成很大伤害,也使子女缺少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在这样不完整的家庭里,未成年人往往会自卑、孤僻,甚至自弃,其犯罪比率也高于成长于正常家庭的未成年人。 其二,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也会给未成年人带来恶劣的影响。一方面,一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其未成年子女抱着溺爱的态度,生怕孩子受到委屈,一味纵容,这样的教育方式会使未成年人缺乏严格要求的客观条件和成长因素,造成其是非善恶不分,荣辱观念不清,直至走向犯罪。[2]另一方面,“棍棒之下出孝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等思想观念也深深影响着中国家庭。在父母眼中,未成年子女往往不具有人格权、人身权,大多数家庭都视打骂孩子为“正常教育”。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未成年子女与父母日渐隔阂,容易形成暴躁的脾气,成为激情犯罪的基础之一。 三、学校原因 学校是预防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人的成长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按一定的目标塑造培养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基本渠道和重要手段。学校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教育环境,必须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重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轻德育,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倾向比较普遍。这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之一。 其一,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学校往往重智育而轻德育。智育内容要求具体明确,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定,往往以智育指标作为重要条件;而德育内容单调薄弱,常作为软任务,实践中以成绩好掩盖思想品德教育缺陷时有存在,这使极少部分学习成绩好的未成年人的不良品行被忽视。[3]问题更严重的另一方面是学习差的未成年人,由于升学无望不被学校教师重视,甚至受到冷遇或歧视,主客观因素所致破罐破摔,甚至出现对抗心理,沾染不良习气形成人格扭曲,这种状况与教育所承担的社会目标相背离。 其二,过重的学习负担给未成年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其产生厌学情绪而逃课逃学,甚至以犯罪来缓解心理压力。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落实到实处却寥寥无几,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致使学校只能不断给学生增加学习任务,这种不间断的高压学习往往使未成年学生疲倦异常,每每处于紧张状态。这种高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一旦无处释放,量变会变成质变,最终引发不良后果。 其三,学校忽视对未成年人课余时间的管束,使未成年学生在课余时间出现家庭、学校管教的双“真空”,而犯罪未成年人的不良意识和行为倾向大多是课余时间“学习”、“模仿”得来的。无论是在校住宿生还是走读生,学校和家庭往往难以保持顺畅沟通,这给了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事物的机会。 其四,一些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只重“言传”而轻视“身教”,未能正确引导学生。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有不良教师索要礼物、实施体罚、粗暴教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