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移情、感戴和利他关系探究综述
大学生移情、感戴和利他关系探究综述 摘 要:本研究通过综述国内外对有关移情、感戴与利他研究的文献资料,考察了大学生的移情、感戴与利他的状况和关系。为大学生移情、感戴与利他的有关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资料,也为当代道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移情;感戴;利他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人们开始对移情进行研究,而利他行为是最高动机的亲社会行为。随后便涉及到对利他与移情关系的研究。到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兴起,感戴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研究中,对利他、移情和感戴的单项研究会结合其中某两个概念进行关系研究,而对这三个概念之间的综合性实证关系研究却微乎其微。因此,本研究旨在综述当代大学生移情、感戴与利他之间的关系,为有关感戴、移情和利他的研究积累资料并提供理论依据。
一、基本概念
(一)移情的概念
移情一词,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利普斯提出的。他认为,在人类认识的领域里存在着物我、自我和他我三部分。理解他我必须通过移情,在这个意义上,利普斯把移情称作自我客观化[1]。
Eisenberg和Fabes认为,移情是一种与他人的感受相同或相近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性反应来自对他人的情绪状态或情境的认知[2]。
(二)感戴的概念
关于感戴的定义,心理学家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
从认知观点来看,感戴来自个人对积极结果的认知,是对收到恩惠的积极认知,而这种积极的结果是由于他人活动所带来的,对于感激者来说不是应得的。
从情感角度来说,部分心理学家认为感戴是一种情绪,其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愉快情绪。
(三)利他的概念
利他是亲社会行为的下属概念,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亲社会行为。具体而言,利他是指给他人带来益处或促进他人幸福感的行为[3]。利他行为是动机最高的助人行为,通常表现为在短时的交往中,行为的发生是为了使他人受益,却不指望任何酬偿[4]。
二、有关移情、感戴与利他的理论
(一)关于移情的理论
Davis认为移情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移情关注、观点采择、想象和个人忧伤[5]。
Barrett-Lennard提出了移情的人际模型理论,描述了移情行为的三阶段环路。第一阶段,倾听者A的内部过程;阶段二,倾听者A对自我表达者B的情绪表达予以移情性理解和口头表达;阶段三,自我表达者B将倾听者A精确的反馈性陈述作为移情接受。
(二)关于感戴的理论
1、认知情绪理论
感戴是对施惠者做出友善行为的主要激发因素之一,”推动我们做出回报的最迅捷和最直接的情感”[6]。影响感戴产生的三种因素即有意帮助他们的施惠者;成功地帮助;能够与他们体验共情。
20世纪中后期,Ortony等认为感戴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当施惠者的行为被看作为值得称赞时;当施惠者的行为不是出于他同受惠者的关系时;当施惠者行为的结果被受惠者个人评价为美好时。
2、归因理论
Weiner认为归因是感戴特质的核心。一般而言,感戴性高的人倾向于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其他人的努力。相反,较低感戴的人不会对所有的人产生感激,而会把成功归因于她自己的努力。
3、情感体验理论
罗森伯格认为感戴可以在情绪水平上来表现自己。罗森伯格把情绪定义为”一个人对其生活环境中有意义情境做出反应的敏锐的、强烈的和典型的心理生理变化。”[7]
心境是不易被意识知觉到的。可心境却是重要的,情绪对意识有强烈的影响,而这些有目标指向的影响在与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实现后就会消散。
(三)关于利他的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它的收益是内在的奖赏,是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
2、先天理论
威尔逊从大量的实验中发现,利他行为是遗传得来的,是先天的。人们在帮助他人时是基于基因相似性的原则的,一般人们会按照外表、行为、态度、观念、熟悉程度等相似的程度来选择帮助他人的顺序的。
3、动机理论
斯托布率先提出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的产生。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利他的主要动机。总体上看,诱发利他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1)无私的利他主义的动机。(2)内化的道德观念的动机。(3)移情,移情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源[8]。
三、移情、感戴与利他的研究综述
(一)移情与感戴的关系
关于大学生移情与感戴的关系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Lazarus认为感戴是一种”移情情绪”。一个人是否体验到感激心情,在于他移情于他人的能力。仅仅当受惠者能够与施惠者为了受惠者所做出的努力产生共情时,受惠者才能体验到这种感戴。
(二)利他与感戴的关系
在Jo-Ann 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