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音韵学知识鉴赏诗歌
应用音韵学知识鉴赏诗歌 【摘 要】诗歌鉴赏成为近些年来文学研究的重点,对我们学生来说更是难点,尤其是在高考中,其由原先的2%―3%增长到现在的8%,所占的分值增加。因此,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恰当地运用音韵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式的诗歌,体会诗歌当中的押韵和对仗,认识韵律,了解不同诗派诗歌的不同风格和诗歌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方面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音韵学;诗歌;押韵;平仄;对仗
诗歌鉴赏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和高考的重要内容。运用音韵学知识鉴赏诗歌,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诗歌的不同形式和内容,学习诗歌写作的风格,而且还可以掌握音韵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提高做题的准确性,以便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满意的分数。
首先,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主要优势,这对把握诗歌的句式特点有重要的作用。汉语的音节十分规整,把这种规整的音节运用到诗歌当中,会构成诗歌整齐和谐的韵律之美。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押韵的字是“哀”“回”“来”“台”“杯”,根据平水韵,“哀”“来”“台”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ai;属于平声?韵;“台”“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腹是ei;属于平声灰韵。两组字的韵腹并不相同,是不是不押韵呢?当然这首诗的韵脚是押韵的。在唐朝的时候,诗律规定,?韵、灰韵这两组字可以合韵,所谓合韵,就是相邻的韵可以相互通押,首次提出这种说法的是段玉裁。明末清初古音学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对这种韵脚不和调的情况做出了说明:“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非韵“止”则韵“祉”韵“喜”矣!……其矩律之严,即《唐韵》不啻。此其何故耶?又左、国、易象,离骚楚辞,秦碑、汉赋,以至上古歌谣,箴铭赞诵,往往韵与诗合,实古今之证也。”
其次,运用音韵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诗歌当中的韵脚和平仄,增强诗歌当中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汉语语言的特点之一是有声调,现代汉语有阴、阳、上、去四声,在古代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关于四声的最早记载是《南史“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敲,汝南周?善识音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在四声之初,只有少数人掌握,正如《梁书“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不好焉。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齐梁以后,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诗歌创作的需要,关于四声的知识逐步普及,诗人在诗歌当中广泛运用,出现了“音韵蜂出”的盛况。而古代诗人十分讲究诗歌当中的声调、平仄,把它运用到诗歌当中,经过精密的组织安排,可以形成一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丨---丨-,丨--丨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丨丨--丨,丨丨--丨丨-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丨丨---丨丨,丨--丨丨--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丨丨---,-丨--丨丨-
这首诗是一首仄起平收的诗,与律诗的平仄相比是有区别的。从平仄的规律来看,七言诗的仄起平收式应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在近体诗中,对平仄的规律的掌握,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通过“粘”和“对”来把握。所谓“对”是指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应该相反;“粘”是指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只是近体诗的一般规律,但有的时候,有些诗句是可平可仄的(即“一三五不论”,也就是说七言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的平仄可以不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这句,“竹”是入声,属于仄声,“莲”是平声,这就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规律不符,但“竹”“莲”是五言诗中第一个字,所以它的平仄可以不管。有些诗句中的平仄就不可以变更。为了解决这种情况,音韵学上出现一个“拗救”的解决方案。
第三,诗歌中还广泛地运用对仗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整齐、均衡之美。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比较常用的对仗是借对和流水对。借对中有借音和借义两种情况。所谓借义是利用汉语词语中一词多义的语言特点,构成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