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澎湖池东国小校内周三进修讲义时间98年12月16日农11月1日
                    澎湖縣池東國小校內週三進修講義
時間:98年12月16日(農11月1日)
地點:三十人公廟前
講師:陳光安 主任
課程名稱:潮間帶生態踏查
壹、潮間帶介紹
    潮間帶指大潮平均高潮位至大潮平均低潮位間的區域(即海水退潮之後所出現的陸地潮間帶,位於大海及陸地敏感的區域,棲地環境時而乾燥或潮濕、時而高溫或低溫或時而鹽度變高或變低等微環境變化非常的大,但也蘊運出了海洋無限的生機。澎湖四面環海,綿長的海岸線約 320公里,為全省海岸線最長的縣市。豐富的海岸地貌有濕地、沙灘、沙泥、礁岩及珊瑚淺坪等,更使本縣的海洋生物相異常的豐富。 
在進行潮間帶探索時,避免用手直接碰觸生物,免受傷請記得攜帶手套,。潮間帶的特性潮汐周期性可預測之漲。為影響潮間帶生物最重要的因素。潮汐的原因,包括太陽及月亮引力,地球的地心引力或動力與地球自轉離心力的向量合力所造成,各地海底地形及風力之不同而略有差異。潮汐對海洋生物最大的影響退潮後生物暴露於空氣的時間長短,及當時氣溫的高低,或為一天的中午或半夜,此二因素可決定生物是否會脫水乾燥而死,決定其生物可在水中攝食的時間長短。一般而言,潮汐長有規律性,故許多沿岸生物在生理、生殖行為上均有節律性的現象。 
溫度大洋中水溫穩定,潮間帶水溫變化則十分,常超過生物高溫容忍的範圍,有時雖不立即致死,但會使其體質變弱,易受到其他因子二次傷害。 
波浪影響海洋生物分為兩方面,為機械式的衝擊或沖刷,可剝離或沖走許多固生或棲身在潮間帶之生物,在沙石海岸甚至可改變其地形與生物分佈;其次為波浪可延伸潮間帶的範圍,使潮間帶生物可分佈至更上緣碎波可及之處以及增加溶氧。 
鹽度鹽度變化對生物的影響來自兩方面,一為低潮時下大雨,使潮間帶特別是潮池之海水遽降,其次為低潮時晝間水份蒸發快而使潮池中之海水鹽度劇增。。
澎湖潮間帶寬廣,水淺平,大部分為粗粒砂質沉積物、貝類珊瑚殘骸和礫石堆積,潮下帶由岩石及珊瑚礁所構成,底質呈多樣性,因此孕育非常豐富的底棲生物,其中包括藻類、珊瑚類、甲殼類、貝類、棘皮動物類和魚類等等。 
藻類一般大型海藻簡稱為海藻,包括藍綠藻、綠藻、褐藻和紅藻等四大藻類。目前台灣有記錄的海藻約有 600種,澎湖群島約有 100種。海藻含有葉綠素a,能行光合作用,除了能產生有機質和氧氣之外,大型海藻可成為其他海洋生物的棲地和庇護所,對於漁業資源的保育有很大的貢獻,同時也可做為食物,如紫菜、青海菜、石花菜…等。 
珊瑚類屬於腔腸動物,澎湖海域已知的珊瑚種類約 120種,大多數生長在亞潮帶,而且群聚十分茂盛;少數生長在潮間帶的珊瑚淺坪則以分枝形的軸孔珊瑚、疣微孔珊瑚、團塊形的鐘形微孔珊瑚、柱形管孔珊瑚、菊珊瑚、角菊珊瑚和腦紋珊瑚等為較常見。 
甲殼類包括蝦、蟹、寄居蟹、藤壺、蝦姑以及海蟑螂等,目前在澎湖已記錄約 110種,在潮間帶最常見種以槍蝦、沙蟹、扇蟹、梭子蟹和方蟹類別為主。 
貝類是軟體動物的通稱,目前在澎湖海域約有 686種,其中生活在潮間帶常見的類別有笠螺、青螺、鐘螺、岩螺、寶螺、芋螺、章魚、牡蠣、簾蛤、魁蛤等;也不乏經濟性食用貝類,惟數十年來大量採捕後,目前種類數量已急遽減少,不復往日多見,急待多方保育。 
棘皮動物類包括海膽、海參、海星、海百合和陽燧足等種類,目前澎湖海域記錄到約45種。在潮間帶常見種有黃疣海參、蕩皮參、黑海參、飛白楓海星、黑櫛蛇尾(陽燧足)、梅氏長海膽等,至於最具經濟價值的馬糞海膽已極為少見。 
魚類在澎湖已記錄到超過一千種以上,但是在潮間帶生活的種類極少,大都留在潮池裡,由於潮池有大有小,實在難以區別真正歸屬潮間帶種類;一般以體型較小的蝦虎魚較為常見,至於大型魚類都是留在潮池裡或石滬或人造的石墩裡。 
  
伍、貝類踏查
一、地點:三十人公廟前潮間帶
二、時間:98年12月16日(農曆11月1日)
三、觀察對象:(洪國雄,2009)
 (一)、歪簾蛤:俗稱「斧頭晶仔」,殼長約2公分多的小貝,後端較為凸出,殼表有褐色布紋雕刻。棲於潮間帶泥沙底,族群數量豐富。尤以澎南、鐵線、白沙瓦硐南面海域為最。
 (二)厚殼縱簾蛤:俗稱「厚蛤仔」,殼表有粗放射肋,花紋變化豐富,殼長 約3公分出頭,棲於潮間帶礫砂交混底質,埋入深度最淺,本地習慣以手扒或試戳方式作業,因殼重肉小,屬於低價位的食用貝種。
 (三)海瓜子簾蛤:俗稱「薄蛤仔」,殼表具輪脈和細放射肋,花紋色樣變化多,殼長約3公分,棲於潮間帶砂礫底質,埋入約3公分深,本地人常以地毯的篩扒方式作業,產量豐富,為食用二枚貝中價位貝種。
 (四)黃文蛤:殼長約4公分,胖而厚重,殼表為黃色,除生長線以外,沒有縱肋,沒有花紋,殼內面橙色,產於沙地或泥沙交混區,潮間帶偶而可見,數量不多可食用。
 (五)歧紋縱簾蛤:俗稱「扁仔」,放射肋不明顯,但殼表花紋變化複雜且有分歧狀。外型扁平,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