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转化型抢劫罪疑难问题浅析
摘要:《刑法》第269条中:“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是关于转化型抢劫的立法规定,在理论上又称为转化型抢劫、准抢劫或者事后抢劫。我国刑法立法原意将“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理解为有盗窃、诈骗、抢夺的行为。《刑法》第263条对于这种转化情况也没有必要强调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也就是说典型抢劫罪没有强调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规定。正是由于条文规定的不严谨性导致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对于转化型抢劫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对转化型抢劫理解上的不统一性,本文将对转化型抢劫存在的争议进行浅析。
关键词:抢劫罪;转化;构成要件;犯罪未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化型抢劫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一)转化型抢劫罪的概念
转化犯是指某一违法行为或者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持续过程中,由于行为人主客观表现的变化而使整个行为的性质转化为犯罪或更为严重的犯罪,从而应以转化后的犯罪定罪或应按法律拟制的某一犯罪论处的犯罪形态。 刘华生:《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江苏经济报2015 年1月14日第 B03 版。它既可以在罪与罪之间转化,即从轻罪向重罪转化,也可以在非罪(违法行为)与罪之间转化,即从违法行为向犯罪行为转化。《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种转化型抢劫是先有一个“先行为”
刘华生:《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江苏经济报2015 年1月14日第 B03 版。
(二)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我们熟知犯罪构成要件总共有四个,即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要件、犯罪客观要件。对于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的理解,焦点主要集中在犯罪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上,对于这两个构成要件的理解理论界存在较大差异。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和客体与普通抢劫罪的构成基本一致,在此就不再赘述,本文主要讨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客观两个要件。
1、转化型抢劫罪的客观要件
犯罪客观要件是指行为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客观要件首先是危害社会的行为,转化型抢劫罪其转化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转化型抢劫罪的当场,包括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的作案现场,也包括行为人逃离作案现场立即被人发现后的整个被抓捕全过程。行为人逃离作案现场到被人发现实施抓捕中间没有明显的停止。转化型抢劫中的暴力应相当于抢劫罪中的暴力程度,即使用杀人、捆绑、伤害、禁闭、撞击等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对财物的所有人、占有人、管理人不法行使有形力,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不知反抗、不敢反抗的行为。
2、转化型抢劫罪的主观要件
我们通常理解的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的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犯罪的成立要求对犯罪事实有所认识,这就是犯意,故意是最典型、一般的犯意。犯罪目的,是犯罪人主观上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希望或追求。犯罪目的具有选择性,如报复的动机会产生杀人、伤害、诬告、报复陷害等不同的目的。它与“ HYPERLINK /view/467371.htm \t /_blank 犯罪动机”不同,犯罪动机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的内心起因,能够直接反映行为人主观恶性的程度和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关于转化型抢劫罪的主管目的,在理论上存在以下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转化型抢劫罪的主观条件除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消灭罪证”,还应当加上非法占有之目的的限定条件。 章惠萍:《转化型抢劫罪成立的条件》,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这种观点认为行为人在实施盗窃、抢夺、诈骗行为之后,向抢劫罪转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前行为没有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实施暴力行为是为了实现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种情况是前行为已经实现了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实施暴力的行为是为了继续占有财物;第三种情况是前行为没有实现占有财物的目的,而客观上也没有了继续占有财物的可能,行为人实施暴力的纯粹是为了抗拒抓捕或者是消灭罪证。这种观点的行为人认为第一种情况是纯粹为了实现继续占有的目的而实施暴力毫无疑问成立抢劫罪;第二种情况行为人为了实现继续占有财物的目的而实施暴力,在主观故意上是和前行为是一致的,因此也构成抢劫罪;第三种情况 前行为的主管目的是非法占有财物,但是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可能,而后行为的目的是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因此前后罪的主观目的不一致,很显然是两个行为是为了两个不同的目的而实施的,不应当以抢劫罪处理。这种观点的核心就在于其认为转化型抢劫的主观故意仍与前盗窃、抢夺、诈骗等行为的非法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前行为的主观故意在后行为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只是在最终的目的上有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