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辛弃疾词军事意象和阶段性特征
论辛弃疾词军事意象和阶段性特征 辛弃疾(1140―1207年),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两宋词史上成就卓著的伟大词人之一。自宋高宗以来,“恢复中原”始终是辛弃疾夜不能眠的终极关怀,爱国诗人陆游曾作诗曰:“君看幼安气如虎,一病遽己归荒墟。”(《剑南诗稿》卷十八《寄赵昌甫》)写出了一位失意英雄的心声,也是对辛弃疾一生的命运总结。
辛弃疾词作丰硕,各个阶段的经典作品也比比皆是,然而翻阅辛弃疾的词,可以发现诸如“刀、枪、剑、戟、弓、箭、戈、甲、铁马、旌旗、将军、奇兵等”[1],是辛词的常客,有着军事意象的作品占了辛弃疾词作的一大部分,因为辛弃疾的身份首先是一位军人,他有着深刻的戎马经历,同时浓烈的爱国情怀时刻促使他重上沙场,再建功业。军事意象繁多成为辛词的特征之一,本文将着力探索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阶段性特征。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及军事词创作
(一)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出现
词本产生于闺房之中,描写对象最初不外乎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以缠绵、温柔的特点见长。唐五代时,词多用于遣兴娱宾;到柳永、苏轼时,词的意象发展到文士的日常生活;南渡时期,词的意象转为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到了辛弃疾时,词的意象又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换,战争、军事意象成为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景线。
“腰间剑,聊弹铗。尊中酒,堪为别”(《满江红》)中的“剑”、“ 铗”,都是辛弃疾作战时常用到的兵器,因此也自然成为了辛弃疾抒发壮志的媒介;辛弃疾词中还常常出现古代历史人物,其中较多的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诸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孙权等,《水龙吟“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描写的就是胸怀抱负的刘备,而《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描写的是英雄才俊孙权,辛弃疾将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提醒自己要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辛弃疾颠沛流离的仕途经历,使他留下了很多怀古咏史的词作,其中描写了大量的军事地点,如《满江红“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陌上三更月”的赤壁,《浪淘沙“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的江东,都是古时有名的战争之地,辛弃疾不仅是文士而且还是一代武将,在他失意难当之时,这些便成了他与梦想交流的平台。
辛弃疾词抒情意象的军事化不仅拓展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抒情范围,同时还把男人的壮志豪情引入词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破阵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南乡子
(二)辛弃疾的军事词创作
辛弃疾仕途上的“失意”没有实现他成为挽救民族危机的英雄人物,却成就了他将一腔热血化为文学上的“英雄感怆”。
1140年至1162年是辛弃疾揭竿而起的少帅时期,辛弃疾与军事结缘,跟他祖父辛赞有着莫大的关系,其祖父辛赞是金朝的地方官,但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祖父的兵法韬略对辛弃疾的影响很大,由此种下了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1163年到1181年,辛弃疾官职卑微,但他对政治事业充满希望和信心。代表作品《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抒发难以遣怀的不遇之感;《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充满报国心切而现实残酷的矛盾之情;《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以此来鼓励友人和自己要英勇作战,不贪恋儿女情长。
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曾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罢职闲居生活,因此期间多有描写山野风情之作,但看似闲适自得的田园生活事实上并没有使他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其词不时流露出功名未就悲愤和辛酸。《丑奴儿
1203年至1207年重振雄风的老将辛弃疾再次被弹劾。复国之志破灭,无缘筹措抗金大计的苦闷与痛心是辛弃疾词此刻最明显的情感基调,如《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喟叹;《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虽老壮心犹在。
二、辛弃疾词中军事意象的特征
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而创作了众多的军事战争词作,其军事词意象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军人,拥有一腔爱国热情,然而却无端地遭遇贬谪和冷落,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辛弃疾不遗余力地将个人的英雄气质、战斗精神渗透到词的每个角落,其传奇坎坷的经历丰富了词的题材并直接反映到词的创作里,使辛弃疾词的创作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辛弃疾词描写的悲愤难当的失意英雄并非文学虚构,恰恰是对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尽忠之路的真实写照。
辛弃疾词不是为了简单地表现某种情绪而任意构造文学之虚,而是运用比兴手法,或委婉或直接地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和痛苦,如《水龙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