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选】少年宫活动安塞腰鼓打法1
少年宫活动——安塞腰鼓
目标要求:
简介安塞腰鼓的特点。
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重点,难点
1.简介安塞腰鼓的特点。
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
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
之乡”。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
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1日那天安塞腰鼓
参加了国庆六十周年天安门广场的群众游行演出。安塞腰鼓是安塞三绝之一。并
编成冀教版语文教科书六年级上中第二十九课和苏教版语文6上语文书中第十四
课《安塞腰鼓》。
起源与发展 “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其是延安地区的安
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
影响的舞种之一,安塞腰鼓起源于榆林横山,在明代后期,由于灾荒与农
民起义,安塞已经人烟稀少,现在的安塞人由榆林横山迁过来,也把横山
的腰鼓带到了安塞。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
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中
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豪迈粗
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
悍勇威猛的个性与性格。安塞腰鼓可由上千人一同表演。早在1986年,安
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
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2009年国庆典礼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
赴日本、德国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
目标要求:
1. 简介安塞腰鼓的起源。
2.了解安塞腰鼓的发展
重点,难点
1.简介安塞腰鼓的起源。
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发展安塞腰鼓
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是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 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安塞腰鼓
目标要求:
1. 简介安塞腰鼓的成绩。
2.了解安塞腰鼓的文化。
重点,难点
1.简介安塞腰鼓的起源。
2.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发展成绩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他们选中了腰鼓。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