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静思点亮我们的课堂.doc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静思点亮我们的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静思点亮我们的课堂

让静思点亮我们的课堂 工作摘要:在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注重了热烈的课堂氛围,却忽视了学生语文能力的进步与提高。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热闹和静思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使语文课精彩纷呈。本文重点阐述了如何让语文课在静思中绽放精彩,使语文课堂张弛有度,激情四射,神思飞扬。 关键词: 静思 默读 批注 倾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七条指出“探究学习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的热情。” 我们的语文课堂不缺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不缺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然而课堂上往往一部分同学展示着自己的风采,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默默无闻的观众,而且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流于表面的、浅层次地分析、探究。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何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独特体验与感受呢?笔者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给学生一份宁静,给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宁静方可致远,静思方有独特的体验。我们的语文“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朱熹语)。 静思是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在静思中,语文课堂将绽放更多精彩! 一、静心默读 让书声传真情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第13条指出“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 同时还强调“朗读与默读并重。”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学生发出琅琅的书声,更需要学生潜下心来默读课文。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而这“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之中,不去潜心默读是很难领悟的,更难用琅琅的书声表达真挚的情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篇幅相对而言有点长。这样的文章,如果让学生大声地朗读,整篇文章读下来,估计学生的精力也消耗了一大半。在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在默读交流中,学生知道伯父生前非常关心周烨,而且伯父乐于助人,关心穷苦人民,倍受人们爱戴。在此默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朗读中,学生们不但做到了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感情真挚,很好地表达出了周烨当时内心的伤心与痛苦,学生们仿佛已经把自己当成了鲁迅的侄女了。 试想开始就让学生们朗读课文,有些学生可能也读得很有“感情”,可是缺少对文本最起码的理解与感悟的朗读,除了用那沉痛伤心的固定腔调外,又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悟出什么意义呢? 真正有效地阅读,需要学生“潜心会文”,需要学生用心去感受,去揣摩,去领悟。默读,使学生能潜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既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把自己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了,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感之于心,发之于声”,琅琅的书声饱含着深情。 二、静心批注 让理解更深入 古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其实指的就是批注。所谓批注即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三、静心感悟 让见解更深刻 感悟是心领神会,是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触,从而有所领悟,它是对事物最本质东西地逐步认识。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全球网络化的今天,我们的教学设备紧跟时代步伐,语文课堂上时常是多彩美丽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人沉迷陶醉……多媒体地运用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但它也只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如果没有细心感悟、反复品味,学生是很难领会其中神韵的。 笔者执教《詹天佑》一文时,课前从网上下载了居庸关、八达岭、“人”字形线路的课件,但是在课堂上,并没有展示给学生。笔者在教学“设计‘人’字形线路”一段时,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 “人”字形线路又是怎样设计的?并请学生自己试着画一画。 数分钟后,学生回答了。一位学生说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另一学生补充道:除了坡度大外,那里的山势适合设计“人“字形线路,从这里我还看出了詹天佑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工程师。 在静心感悟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细心、认真,而且他们自己也是那么的认真、细心。 接着学生们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人’字形线路”,虽然画得并不漂亮、规范,但是这是学生们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的。当我再问学生此时觉得詹天佑是一位怎样的工程师时,学生们激动地回答 “杰出的工程师!”“让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工程师!”“有着丰富经验的爱国工程师”…… 试想,如果我开始把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们,他们还有这么多的体验吗?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