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与“中国童年”?.docVIP

儿童文学,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与“中国童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文学,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与“中国童年”?   主持:   谈凤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加者:   李东华 《人民文学》杂志社   刘秀娟 《文艺报》社   刘志权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初清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张 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整理:   徐丽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李智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   主持人(谈凤霞):各位老师、各位同学,端午节好。本期“双月谈”活动,我们要研讨的是儿童文学作家赵菱和范先慧的创作。这几年,赵菱、范先慧的创作欣欣向荣,既有现实小说,也有幻想小说,都很有灵气。她们不仅创作勤奋,而且十分用心,追求高质量。接下来,我们就请儿童文学资深批评家和成人文学的青年评论家给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把脉。   初清华: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儿童文学中的死亡叙事”。在中国儿童文学作品中,死亡即使不是禁忌,也很少成为故事的主题,如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原所归纳的三大主题:母爱、自然和动物,都没有涉及儿童文学创作中的死亡叙事问题。然而,儿童文学除了关注成长,培养审美情操之外,如何认识死亡、面对死亡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从范先慧和赵菱的小说中,我看到了儿童文学死亡叙事的多种可能性。首先来看范先慧的动物小说《若伯特的孩子》、幻想小说《玩偶之家》和现实小说《扑朔迷离》,虽然题材各不相同,但在这三部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叙事特征,即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点,同时也是文本故事的起点,这实际上是一种“死亡+新生”的叙事。我称它为“叙事圈套”。三部小说有三种不同的路径:比如《若伯特的孩子》中,若伯特的孩子被狼吃掉了,孩子的死亡给他带来了一种迷幻,一种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于是他把狼当做自己的孩子养大。亲情超越了生死与物种。在《玩偶之家》中,父亲的死是木偶夕非“新生”的起点,她所有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查出真凶。这部作品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死亡与仇恨,同时也认识到死亡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扑朔迷离》中的“溯儿”为救人而被水淹死的谜底,则似悬在小说中赵朔和戴伦佑两个家庭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范先慧小说中的“死亡”是确定的事实,用后面主人公的新生来诠释对“死亡”意义的哲思。赵菱小说中的“死”则以唯美的、浪漫主义的方式展开,在生者的记忆中把死亡变成永生。比如在《如果星星开满树》中,小棠用小说记下了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赵菱小说中的“死亡”超越了生命结束的意义,具有更为丰富的情绪内涵。   我们在小时候获得的童话观念认为,一颗流星降落寓意一个生命消亡,同时又有另一个生命诞生。这是范先慧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给我的感受。吊诡的是,她用很现代的手法表达了非常传统的观念。赵菱反而是用非常传统的笔法写出了现代观念特别强的作品。赵菱在小说《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里写到的龙是生活在树林里的,这是很现代的观念。事实上,作为龙的传人,传统文化告诉我们,龙是生活在水里,在天上工作的,它是古代先民对自然界认知的体现,是对地球上水循环的解释。我们应该把这种传统文化、古老的智慧告诉孩子,而不是告诉他们龙是生活在树林里的。这是我的一点期望。   主持人:初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儿童文学??作中的一个深沉而严肃的话题―儿童文学主题也涉及死亡,而在儿童文学中如何巧妙地处理死亡是相当有难度的。这两位作家都以自己的方式作了比较独到的处理。   李东华:对于当下的儿童文学写作来说,如何有效地介入现实,如何书写“中国故事”、“中国童年”这个看上去有点宏大的命题,其实并不遥远,我们总是会暗暗期待像赵菱、范先慧这样的新锐们拿出实验的勇气,去实现或部分地实现这个时代儿童文学所提出的命题。我想我们从她们的写作中能够清晰地看到这种努力和收获。   赵菱的《如果星星开满树》,自一开始就迅速地把一个类似于青春的“桃花源”或“大观园”的空间呈现给读者。然后她又开始打碎它,就像贾宝玉、林黛玉不得不走出大观园接受人间真实的风雨一样,青春的成长总是有很现实很残酷的一面。人性中的嫉妒、背叛;父母过于强悍的控制欲;人类无法把控的生老病死……这一切都很轻易地撩开青春无忧无虑的面纱,让人看到生命中沉重而坚实的部分。赵菱建构了一个美轮美奂的青春伊甸园,又轻轻地把它打碎、翻转。你简直难以相信她在那样温柔的笔触里,潜藏着如此不动声色的冷峻。   范先慧的《扑朔迷离》看上去恰恰相反,她一上来就把笔下的这群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每个人都置于极端的环境。他们或出身贫寒或父母闹离婚或遭遇校园霸凌。然而,这看似寒气逼人的成长之路却慢慢走向了明亮与暖意。尤其是那个叫“赵朔”的男孩,和赵菱笔下的女孩“车路平”形成有趣的对比:后者的爸爸听上去是个成功人士,实际上却是个无业游民,前者的爸爸看上去是个无业游民,真实身份却叫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