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森斯舞团-阐释和谢绝阐释.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帕森斯舞团-阐释和谢绝阐释

帕森斯舞团:阐释和谢绝阐释   帕森斯舞团是由美国编舞家大卫1985年共同创立的,总部设在纽约。早在上个世纪,帕森斯舞团就将现代舞的舞台表现和视听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2013年5月在中国巡演的《爱的记忆》,由大卫 一片漆黑中,罗伯特引导观众进入舞台营造的奇幻状态。《爱的记忆》前面这段引子,是帕森斯舞团早期的代表作《捕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帕森斯就惯于利用高强度白色聚光灯的快速频闪,配合舞者的连续弹跳和快速移动,造成人体在空中悬停和飞行的效果。重音、灯光与被瞬间捕捉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完全失重和虚幻的时空。在剧烈的光影变幻中,完全不知道演员接下来会出现在舞台的哪个方位,这让所有观众都兴奋得屏息以待。这部表演难度极高的作品,还对演员有这样的硬性要求:在五分钟内连续做出上百次高难度的跳跃动作,并于整个舞台空间内准确、快速地完成移动――这种像机器一样的动作表现力要求,和视听一样,是帕森斯的视觉冲击盛宴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帕森斯可以俘获观众注意力的必杀技。 师承的力量和桎梏 年逾50的大卫30年的舞团。与当今的现代舞普遍关注现代人生活中的沉重、压抑、孤单与恐惧不同的是,帕森斯似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使命感,而把“燃放着青春欢愉的生命力的舞蹈风格、舞蹈的乐趣和更广大的感染力量”视为最重要的原则,一副“效果至上”的唯物主义情怀。这种显著的热情风格,与帕森斯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不无关系。 1978―1987年,大卫1930年出生于匹兹堡,求学于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舞蹈具有纯粹的美国风格,是世界现代舞第三代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德国的皮娜Arden Court)、《最后一眼》(Last Look)、《玫瑰》(Roses)等作品中挑梁演出。在泰勒麾下的九年,泰勒舞蹈极高的能量、体力、高难度技巧上的自如表达,这些使现代舞保持生命力的精髓都被帕森斯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并直接影响了帕森斯深层的创作理念和对激情四射的舞蹈语汇的偏好。 有趣的是,泰勒也曾作为资深演员加入过现代舞第二代大师玛莎“破”而重立的许多实验艺术不同,现代舞界这种严格而幸运的师承,像中国武术的门派传承一样,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造就栋梁的必经之路,使帕森斯受益匪浅。“当时作为一个年轻人,能够与这个世界上最出色的舞蹈家学习,并在他的舞团工作,是一件至今回想起来都令我感到振奋和激动的事情。”只是越有规矩的艺术,创新越难。对于一个追求自我超越的舞团来说,30年的历史和辉煌师承既可以被书写为鸿篇巨著,也可能只是一条微不足道的脚注。 从“被记住”出发 开头提到的那部时长仅五分钟的《捕影》,已经风靡世界数十年,但当它被作为“开胃小菜”献给中国观众的时候,仍然毫无悬念地征服了所有在场观众。作为舞团常演不衰的作品,帕森斯骄傲地说:“这个作品可以在很小的剧场上演,在林肯艺术中心表演的效果也很棒。许多知名的舞者都曾经挑战过这个作品。”但尽管在摄影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仍然是一部只适合于在现场观看的作品,因为观者几乎无法用照相机拍下那些连续的“辉煌”瞬间带来的震撼,也无法以动态影像留存那种极明极暗的光线对比。有意思的是,这部作品的灵感恰恰出自于摄影本身。 “很多人问我如何想到这个点子,其实很简单。我初次到纽约时的工作是担任那种需要摆出特殊动作效果的模特。因为我之前学过体操,所以可以做很多危险的动作。做模特一方面可以帮我赚钱,从事自己的艺术,而且我也不断在其中体会到摄影的“瞬间内涵”。我自己也学过摄影,还曾经为《纽约时报》拍照,所以对我而言,在瞬间获得平衡、静止的效果是很特别的。” 于是,通过连续用光线“捕捉”瞬间动作,自然而然就衍生出了这部作品。 虽然“每个人都明白这个简单原理,但是每个人都对此激动不已。”《纽约时报》的这句评论可谓正中帕森斯下怀。当被问到这部极具视觉震撼效果的作品究竟传达了什么理念时,帕森斯说他只是单纯地想做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他不屑于呈现那种优美轻盈的舞蹈作品――观众通常过目即忘――这对舞蹈演员是极不公平的。因为深信舞蹈作品也是可以让人过目不忘的,“被记住”成了帕森斯当时唯一的出发点。从这里出发,这部作品走过了近30个年头,甚至有忠实爱好者声称每年至少要看一次《捕影》。在北京上演时,舞者谢幕受到了英雄一般的礼遇,这是一般的舞蹈作品和舞者所不能获得的――这么简单的一幕,就是帕森斯当年唯一的目的。 “联姻”之旅 拥有一部一炮打响的作品,想必无论对于舞团的起步还是艺术家的信心来说,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捕影》之后,大卫 帕森斯开始进行更大胆的尝试。他不拒绝任何可以丰富舞蹈的机会,与大量音乐家、舞台设计师、服装设计师甚至形式古怪的商业演出合作,并且从这些经历中对舞蹈与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越来越驾轻就熟。与此同时,他也在不断为他的舞团寻觅最适合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