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从指责日本转为嘲笑中国.docVIP

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从指责日本转为嘲笑中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从指责日本转为嘲笑中国

西方人眼中的甲午战争 从指责日本转为嘲笑中国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影响此后中日两国命运至深的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怀着中日可能会陷入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的预期,英、法、俄、德等西方列强根本没有预料到此后中日战争会变成一边倒的局面,在中日互相宣战后,几乎所有的西方列强都选择了带有坐山观虎斗性质的中立态度,一起坐观两个东亚国家的厮杀。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影响此后中日两国命运至深的甲午战争全面爆发。在作为宣告战争开始的法理性文件——宣战上谕、诏书中,双方都意气如云,互指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寇,措辞针锋相对,但是颇值得玩味的是,清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的宣战书中有一点细节用语十分相似。 清政府的上谕里指责日本“逾盟肇衅”,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开战。日本天皇的诏书中则称是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十分显眼地也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 国际公法,是调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规则,现代意义的国际公法萌芽于近代欧洲,对此,远在东亚的中日两国原本蒙昧无知。直到西方列强横海东来,先后用武力敲开了中国和日本的大门后,两个东亚古国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同时,也痛苦地明白了此时的天下已更换了规矩。此后,两国开始了程度和目的都存在着明显区别的近代化运动,在处世行事方面都无法随心所欲,而要时刻惦记着国际观瞻和国际公法,惦记着列强的感受。8月1日双方互相宣战时,之所以都郑重提出国际法,正因为一桩不久前发生的国际法事件还处在争辩之中。 爆发一场大的战争,犹如在人潮涌动的街头来一场互相饱以老拳的厮斗,引起外人围观是显然无疑的后果。因而甲午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看做是两名学习近代化的小学生怯生生地第一次踏进观众如此之多的赛场,遵守着欧洲世界的游戏规则,凭着各自的国家能力较量一番,以决出两者的优劣胜败。 之所以会引得一向持重保守的中国主动对日本开战,是因为,就在8月1日之前,甲午战争的战火其实已经由日本真正开启。1894年7月25日,先期得到情报的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等三艘优势军舰不宣而战,偷袭中国运兵舰船,挑起了丰岛海战。这场战斗中尤为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军舰“浪速”竟悍然击沉了满载近千名中国陆军官兵的英国运兵船“高升”。此后中日两国围绕着“高升”号事件的责任而产生激烈争辩乃至全面战争,“高升”号事件也成为西方人注意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导引。 在尚未对人正式宣战时,日本军舰就敢采取偷袭手段暗算对手,而且竟然击沉了一艘被中国租赁来运输军队的英国商船,此事在欧洲世界引起极大的震惊。与中国北洋海军相熟、曾在北洋海军担任过鱼雷艇部队教习的英国“中国舰队”舰长罗哲士甚至想要请缨作战,为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船只遭到屠戮而复仇,“中国舰队”司令斐理曼特一时间也对日本怒火中烧。当时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曾发了一番很能代表西方人普遍观感的议论:“中国没有得罪任何人,她只是一位老者,经过了若干岁月,渐渐变形消失了活力,现在,当她正慢慢苏醒过来时,却被这短小精悍的日本扑到身上。”惋惜、忿忿之情跃然纸上。 十九世纪之后,中国尽管屡屡被列强入侵击败,但庞大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加之在东亚流传千年的文化影响力,使得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是东亚地区领导者般的角色。日本首先挑起战火后,一方面出于对日本偷袭举动的不齿,一方面凭着对中国的既有印象,西方媒体上出现的战火中的中国军队,往往都是较为正面的形象,著名的《伦敦新闻画报》上不仅描绘了他们想象中的战争场景,甚至把往日中国海军军官在欧洲接收军舰时期的照片也连篇累牍地刊载,在新闻画报上出现的中国军人,也多是相貌堂堂、纪律严整。对这场东方战争未来的走向和胜负结局,西方世界在最初时刻普遍并不十分看好小小的日本。赫德在这方面的预判同样具有很广泛的代表性,他认为,中国军队在海上战场可能不是日军的对手,在陆地上可能会先小败,但最终将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压倒日本,反败为胜。 中国自1875年创设、于1888年建成的北洋海军,虽然曾一度登上实力居于亚洲第一的高位,但是从1891年前后开始的发展停滞,使得这支海军迅速被时间弱化。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海军超越中国成为亚洲第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西方判断中国在海上战场没有充分把握。而中国陆军的装备和训练水平虽然远不及海军,但是兵力总数、规模看似庞大,西方人认为即使中国陆军在战场上输给日军,但是后期必定会凭借着庞大的人数优势消耗日军,最终获得胜利。然而,西方人实际上并不知道,中国庞大的陆军中绝大部分是国家财政供养的根本没有作战能力的八旗、绿营部

文档评论(0)

jiayou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