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章 犯罪客观方玫逆.ppt

  1.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06章 犯罪客观方玫逆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 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时间、地点、方法、对象。 其中,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的必要要件;危害结果、特定的时间、地点、方法以及对象是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 因果关系不是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但由于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关系,在此研究。 第二节 危害行为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为的含义 我国刑法是在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行为” 一词的: 一是指最广义的行为——人的一切行为。 二是指广义的行为——犯罪行为 。 三是指狭义的行为,即危害行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行为。 见下图。 例证 1、王某(女)与邻居张某不和,又不敢与张某正面交锋,于是在家中每天祈祷借助神力杀死张某,不久张某出车祸死亡。王某高兴之余把自己所做之事告诉别人,张某家属得知后要求追究王某故意杀人的责任。 2、李某当着很多人的面侮辱刘某(女),刘某羞愧难当,自杀身亡。 2.危害行为是行为人的意志支配的结果——有意性。 欠缺有意性的行为不是危害行为。有: (1)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 (2)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3)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行为。 例证(1) 张某,男,工人。晚上经常作噩梦。某晚,张某又梦见自己被一头恶狼追赶,被狼追上后不得不奋力与之搏斗,最后竭尽全力扼住狼颈才将其制服。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其妻已经死亡。经调查验证,其妻系外力扼住脖子致机械性窒息死亡,凶手就是张某本人。 例证(1) 陈健系多年精神病患者,与其外公陈德贵夫妻生活在一起。因陈健发病后经常殴打旁人、焚烧房屋、打砸物品,太阳河乡民政办曾四次将陈健送往州精神病医院治疗,花费数万元但仍无明显好转。19日下午4时许,陈健天真的认为,只有杀了陈德贵自己才有好日子过,于是持一根碗口粗杂木棒,在自家厨房殴打陈德贵头部,致其死亡。 例证(2) 王某某,男,21岁,汉族,某某市摊贩。 杨某某,男,23岁,汉族,某某市摊贩。 某日下午5时许,王某某在自由市场卖猪肉,见邻摊有一卖菜的妇女与两名顾客争吵,便右手拿着剔骨刀走过去看热闹。往回走时,杨某某与王某某闹着玩、将王某某抱住。王对杨说:“别闹,我手里有刀,别扎着你。”王某某边说边把右手的剔骨刀尖由原来的向下转为向后,以防刺伤杨某某。但杨仍用双手搂住王的双肩向后推;王站立不稳向后倒去,恰好被害人赵某某站在王某某身旁,王手中的剔骨刀刺入赵某某的腹部,造成赵某某腰部开放性外伤,脾刺伤。 解析 王某某的行为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杨某某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1)王某某在杨某某和他开玩笑时,已预见到了自己手中拿的刀子可能会伤及他人,便多次警告杨某某不要如此开玩笑,客观上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防止刀将人刺伤。但是由于杨某某的推动,王某某因站立不稳向后倒去时将身后的赵某某刺伤,对王某某来讲属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致,是刑法上的不可抗力事件,不应负刑事责任。 (2)杨某某明知王某某手拿剔骨刀可能会伤及他人,且在王某某一再提醒下,仍然搂住王某某向后推,在主观上符合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轻信能够避免而实际却发生了危害社会结果的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特征。应当以过失致人重伤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例证(3) 正在运行中火车的司机被罪犯捆绑,无法履行职责,导致严重交通事故。这里火车司机的未履行职责就是由于身体受到强制而无法实施法律所要求的积极行为。 注意: 人在受到精神强制、威胁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可一概而论: 抢劫银行的犯罪分子用枪指着银行收银员,银行收银员将巨款交出的行为,这时银行收银员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符合紧急避险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银行收银员的行为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因此不构成犯罪。 例:刘某与王某通奸被张某发现,张某以此威胁刘某,要求刘某同他一起去抢劫,刘某怕名声不好,同张某一起去抢劫。请问,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人在受到精神强制、威胁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不符合紧急避险的条件,应当认定为犯罪并追究刑事责任,因为此时行为人是具有一定的意志自由的。 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危害的行为——社会性。 欠缺社会性(有害性)的行为不是危害行为。 迷信行为 (三)言论能否治罪 言论能否治罪的关键在于言论究竟是思想还是行为。 言论本身不可能成立犯罪。但是,发表言论,如口头发表言论、用笔记录、书写言论,则属于人的有意识、有意志的身体活动,如果具有社会危害性,可能构成犯罪。 例如刑法第29条: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第278条:煽动群众暴力抗拒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3年以下…… 第295条:传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