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文化研究论文】.doc

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文化研究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台湾日据时期的“离岛写作”与“归岸之响”   [摘要] 在台湾日据时期,许多作家离乡背井,在外地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此类因诸多不同原因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之“离岛写作”(Exodus Writings )。这些作品的文本在台湾岛外问世后,都又或早或晚地传播到台湾。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可谓之“归岸文学”。这种“归岸文学”对台湾岛内留守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薪传、对台湾文学吸取其他地区进步文化而发展自身,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台湾文学;日据时期;离岛写作;归岸文学   一、离岛写作——“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现象   台湾日据时期,有许多作家离乡背井,在外地创作了为数可观的文学作品。他们有的是因旅游而离开台湾,有的是为了求学而离开台湾,有的则是因为从商而暂离台湾,还有的是因为不堪沦为异族的臣民,而离台内渡祖国大陆,即因政治原因而离岛。诸如此类众多的在台湾之外创作的台湾作家作品,即所谓之“离岛写作”(Exodus Writings )。如:   1921年,洪弃生(洪月樵)游历大陆各地,饱览祖国风光,写作了文言散文集《八洲游记》,另外还写成了文言诗集《八洲游草》,1924年,此诗集在连横主编的《台湾诗荟》上发表。   1927年,林献堂率其两子及林茂生(林耕南)等游历欧美,其间著文言散文《环球游记》。林献堂是台中雾峰望族,台湾文化协会的领导人,他的《环球游记》是台湾文化者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较早的著作之一。   林华光、杨浩然曾在大陆参加“秋野社”的文学活动,并曾经在1927年在《秋野》月刊上著文介绍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   台湾绘图本散文家陈炳煌(笔名鸡笼生),1916年赴大陆就读于福州鹤龄英华书院。1918年就读香港拔萃书院。后由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东南亚长期旅游,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任《台湾新民报》社上海支局长,并陆续在该报的文艺版上发表《海外见闻录》、《大上海》、《百货店》与《漫画集》等作品。   1930年代,许多台湾青年,如新竹人郑连捷、台中人何非光和台南人刘灿波(后改名刘吶鸥)等,到上海从事电影事业,并获得成功。何非光集演、编、导诸才艺于一身,1934年曾与阮玲玉合作演出《再会吧,上海》,1940年编导了揭露日军暴行的《东亚之光》。   吴浊流在1941年曾经来到大陆,先后到过南京与上海,曾任南京《新大陆报》记者。周定山(一吼)则曾经担任过《漳州日报》的编辑。   一些在台湾岛外书写的作品文本,又或早或晚地回到台湾,产生影响。这种因山河破碎和外族胁迫而流离异乡的文学现象,国外常称其为流散(Diaspora)写作,而此种美学现象,西方理论则称之为流散美学(Diaspora aesthetic)。所谓“归岸之响”,则是一个具有双向性的概念。一方面,台湾的离岛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在岛外产生反响,或者有时又会通过某种渠道再返回岛内而传播流传;另一方面,有一些台湾岛外的其他地区作家却又来到台湾,留下他们的墨宝。这种特殊的处于台湾文学的外围的文学现象,谓之“归岸文学”,此种“归岸文学”之流播,则谓“归岸之响”。   二、 离台内渡写作   (一)台湾作家的内渡写作   1895年4月17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日本政府抢夺了台湾,为使自己在台湾的统治不受阻碍,在第五款规定:“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徒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日本政府以占有土地为原则,给台湾人两年时间的考量,台湾人在限期之内可以离开台湾,不做“日本臣民”。《马关条约》规定的“住民去就决定日”,1897年5月8日为最后期限,据统计,在此之前,因“义不臣倭”而离去的台湾人,有 6456 人。早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台湾安平县举人汪春源、嘉义县举人罗秀惠、淡水县举人黄宗鼎同台籍官员、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等即满含义愤联名呈文,疾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汪春源泣血上奏:台民“如赤子之失慈母,悲惨曷及?”表达了台湾民众誓死抗日、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这些富有民族气节的台湾士绅在家乡沦日后,许多人满怀悲愤内渡大陆。这些内渡的台湾文化人与迁居地民众友好相处,有的还与在地人家结为美好姻缘,如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1园主夫人龚云环是清末泉州翰林龚咏樵(显增)的女儿,龚家和林家由此成为亲家。菽庄花园创设了菽庄吟社,经常举办寿菊酬唱、华诞贺词、饯别放歌等文学活动。1924年,花园主人林尔嘉往台湾、日本旅游,并寄寓瑞士,1931年又返回鼓浪屿。林尔嘉爱菊成癖,在园中种植数千盆各种菊花。每逢菊花盛开,便邀请菽庄吟社诗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