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第八讲丁玲模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研究】第八讲丁玲模版课件

第八讲 丁玲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丁玲(1904-1986)一鸣惊人、异军突起、成就卓越。她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形态向革命文学形态的成功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年代末,丁玲崛起于文坛,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书写青年女性的性格心理,典型的启蒙文本的悲剧风格。 30年代,丁玲加入左联,转向革命文学,初期的尝试粗犷质朴,不太成功。直到40年代,在解放区表现土改中的劳动者,《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为革命现实主义经典。 一、青少年时期 一九0四年,丁玲出生于湖南西部常德地区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祖父做过大官。父亲曾留学日本,但一无作为,性格洒脱大方,喜欢挥霍,不会管理家务,公子风度,生平极爱骑马。在丁玲四岁时他就因病死去,留给丁玲母亲的,是一个遗腹子和还不清的债。在封建的旧中国,寡妇的地位是低下的。三十岁的母亲带着六岁的女儿,从族人虎狼般的包围中,勇敢地走上了自主的道路,进常德第一所女子学堂师范科学习。 她放开骨折畸变的小脚,忍着剧痛和歧视在广场上跑步出操。两年后,她成为小学教师, 迫于生活,丁玲幼年时期象孤儿一样寄人篱下,住在舅舅家里,常年与老妈子、丫头、长工为伍。这种生活经历,特别是母亲凄凉的处境和坚毅不屈的性格,对丁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她自幼自重自爱,性格孤傲倔强,对劳动者有感情。母亲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新思想,使丁玲从小受到了很深的文化教育和新思想的熏陶。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在常德也有反响,丁玲听见了枪声,并和母亲一起为一个在起义中牺牲的亲戚举哀。 “五四”运动唤起了不足十五岁的丁玲。她当时在桃源女子师范预科读书,为了同封建传统决裂,面对各方面的冷嘲热讽,她毅然剪掉辩子,积极参加时事辩论;并参加学生会举办的贫民夜校,当最小而又几乎是最热情的教师。 秋天,丁玲嫌本地偏狭,知识落后,要求出外求学。母亲支持鼓励刚满十五岁的女儿飞向广阔的世界。 于是,丁玲转入长沙周南女中。这是当时一所比较进步的学校。国文教员陈启明,不但教白话,而且以当时进步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做教材。丁玲这时期阅读了许多新小说、新诗和翻译作品,并开始用白话写诗、散文、短篇小说。陈启明还把她的两首白话诗在《湘江日报》上。 丁玲后来回忆说:“这些东西当然很幼稚,算不得什么写作,不过却培养了我的文学兴趣,使后来我在社会上四处碰壁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会想起用一支笔来写出我的不平,和对于中国社会的反抗,揭露统治阶级的黑暗。” 一九二一年春天,年仅十六岁的丁玲,在母亲的帮助下,对封建集权的家族发起了一次进攻。废除和舅舅家的婚约,并在长沙报纸上发表文章,痛斥舅舅和他所在的整个社会阶层。 于是,丁玲作为一种“流放的叛徒”,“象一只放出笼的鸟”同王剑虹、王一知、杨之华等七人结伴离开了湖南到上海。由于她年少幼稚,共产主义思想虽然在以后对丁玲发生过深远影响,但在当时却并没有吸引住她。 一九二四年秋天,丁玲到了北京。原先她想到北京大学听大师们讲课,但北京并没有为好学的青年敞开求知的大门,她只得蛰居在破旧的公寓里,靠母亲的有限接济,过着艰难的窘迫的流浪生活。 这期间,她到北京大学附设补习学校补习过功课,到北京大学听过鲁迅先生讲课,还在一家私立图画学校学习绘画。 她感叹自己的孤独寂寞,将“伶仃”一词倒装,为自己取了一个别致的笔名,“丁玲”。 一九二五年春天,她在走投无路之际,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求助的短信,鲁迅托人打听 ,误以为是一个字体类似的青年作家开玩笑,便没有答复。 一九二五年的夏天,她认识了胡也频,这位首饰铺学徒出身的青年诗人,以他的勇猛、热烈、执拗和乐观的性格取得了丁玲的爱慕,他们深深相爱,象一对大孩子一样生活着。 这期间,丁玲的文学修养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程度,她能够背出世界名作家的某些精彩段落,指出很多作家描写上的成败得失,尤其是帮助丈夫修改稿子或提意见,常常使也频和朋友们为她的才能叹服不止。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南方,青年血流成河;北方,充满白色恐怖。“许多我敬重的人牺牲了,也有朋友在艰苦中坚持,也有朋友动摇了……我精神上苦痛极了!除了小说我找不到一个朋友,于是我写小说了。” 二、“莎菲”时期和左联时期 一九二七年秋天,丁玲在“孤独的愤懑,挣扎和痛苦”之中,以“极端反叛的情绪”,写了第一个短篇《梦珂》,以头条的位置发表在同年十二月的《小说月报》上。编辑叶圣陶原以为是一个成名作家化名写的。 一九二八年一月,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这是她的成名作。主人公莎菲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和创伤”的“叛逆的绝叫者”,“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爱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 莎菲是五四以后反封建及个性解放思潮影响而走出家庭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提供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她只能闷在公寓里生闷气。 作为青年女性,爱情自然成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为表现她复杂的性爱心理,丁玲在她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