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简答题(特别重要).doc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简答题(特别重要).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复习参考题简答题(特别重要)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小黄册子齐) 简答题(元明戏曲部分)    一、元明戏曲部分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1)宋金元经济和城市的持续发展繁荣;(2)文人地位的变化;(3)戏剧艺术发展自身的延续性。 详细:元杂剧的形成,大约是在金元之际,它的充分成熟和兴盛,则要到元代前期。这当然有其历史原因。   (1)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商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宋金时代,在瓦舍勾栏等固定场所面向城市民众的各类伎艺演出已经很盛。蒙古军攻占北方以后,在许多地方造成破坏,但若干中心城市,却反而人口激增,财富更为集中,出现畸形繁荣;全国统一以后,城市经济的增长更为迅速。而随着都市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自然也相应地壮大,当时已有“一百二十行”之说(见关汉卿《金线池》)。这些市民既不像传统文人士大夫那么高雅,又要比乡村农夫见多识广,在经历了喧嚣忙碌的生活之后,观赏既富于市俗性又具有较高艺术性的戏曲对于他们是很合适的精神享受。他们以自己所拥有的财力支持了元杂剧的成长。   (2)农村戏剧演出的兴盛   到了元代,农村的戏剧演出也出现了固定的场所。这种舞台也可说是“神庙剧场”,在这种戏台演出的是专业戏班。戏剧演出未必如城市勾栏中那样经常,一般当是在庙会、节日才会有演出活动,也就是与祭神活动相互结合,即娱神也娱人。   (3)上层社会的提倡   作为“尚功利”的表现之一,他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未曾搞懂讲究“修身养性”的儒学到底有什么用处,却很重视工匠、 艺人的价值,往往在攻破一座城市以后,首先把这两类人挑选 出来带回自己的根据地。他们中多数人的汉语文化修养固然不足以欣赏高雅的诗词,他们的民族性格也难以对这种纯粹的书面文艺发生兴趣,所以歌舞伎乐为他们所特别嗜好。元代的教坊乐部规模非常庞大,在中国历史上是颇为突出的。元代宫廷中,也经常由教坊司搬演各种歌舞和杂剧。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异质”的侵入,它打破了传统的诗词文学与市俗文艺的不平等关系。   (4)众多知识分子参与   而使得元杂剧发展成熟、繁荣兴旺的一个关键因素,则是专业作家群的形成。宋金时期的杂剧、院本虽因为仅存名目而无法了解其详情,但从笔记杂著及元明戏剧中所透露的情况来看,大体可以断定其形态是简单粗糙而缺乏文学价值的。之所以如此,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固定的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编剧队伍。元代的情况则大有不同。蒙古统治者虽然很早就任用了一些汉族文人为官员,但元初很长时期中废除了科举,使广大知识阶层失去了仕进之途。当时有所谓“九儒十丐”之说(见谢枋得《送方伯载归三山序》),大量儒生几乎成了卑贱而无用的废人。他们中有的成为工匠、商贾、吏胥,而沦落为奴仆、乞丐的也不计其数。既然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并不比戏曲艺人高,而从事戏曲又是一条可行的谋生道路,自然会有不少人,包括一些文化修养、艺术趣味很高的人投入到这一行业,并将其文学专长用于剧本创作。特别是关汉卿,既能够粉墨登场,懂得表演艺术,又有杰出的写作才能,而且能够深刻地理解社会与民众生活,他作为民间编剧团体“书会”的成员从事剧本创作,有力地促进了元杂剧艺术的突破与提高。关汉卿所作的剧本,今天还见于记载的就有六十六种之多,这已足够为元杂剧奠立雄厚的基础。    (5)著名演员的作用   元人夏庭芝的《青楼集》曾记载很多杂剧著名演员,他们不仅各务行当,各有专长,还有的能演“杂剧三百余段”。其中还出现了相似于后世所说的“祖师爷”式的人物,如“杂剧当今独步”的珠帘秀。   更值得注意的是,元代一些著名杂剧演员中有不少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珠帘秀能与当时著名文人作曲唱和。艺人赵文敬、红字李二和花李郎等都能写作杂剧剧本。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1)初期,其特点是作者大多经历过朝代变革的沧桑,而且熟悉舞台演出;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真正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如《窦娥冤》、《赵氏孤儿》等;语言以本色为主,本色传统由此奠定。   (2)中期,特别是文人色彩进一步加强。爱情剧更关注爱情本身,神仙道化剧在创作中有重要地位,反映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归宿的思考探求。文人事迹剧则表达出当代文人的感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主导地位,如王实甫、郑光祖等。 (3)晚期,内容上道德色彩较浓,语言上以本色为主;形式上表现出北剧和南戏的交流。 详细:元杂剧的创作大致可分为初、中、晚三个时期。   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是元杂剧从形成到繁荣的时期。此时的作家历尽沧桑,他们关注现实,熟悉舞台,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悲剧精神的文学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马致远的《汉宫秋》等就是这时期的优秀之作,本色派为主,风格朴素。  

文档评论(0)

ligennv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