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启五茶话(7则)
推敲闽南茶语词
闽南语中的茶名茶词是闽南茶文化重要的构成,把盏品茗,胡乱推敲,在下越发觉得有滋有味。闽南语里似乎觉得把“茶”单字呼叫不大过瘾,所以就有“茶米”一说,这一方面是象形,因为闽南盛产的乌龙茶颗粒紧结,饱满如米;另一方面又说明“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重要性与“米”相差无几,居家百姓生活“不可一日无此君”,呼应了“粗茶淡饭”一说中二者的密切关系。闽南语中的“茶米”还有近义词,叫“茶芯”或“茶心”,究其形,观其义,与“茶米”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茶米”多指大众的粗茶,而“茶心”“茶芯”有“一枪一旗”的隐含,价位和级别自然高于“茶米”的了。
闽南人喝茶叫“吃茶”,邻里乡亲那“来吃茶”“来吃茶”的招呼声似乎比曹雪芹那伙计叫得还顺溜。且“茶”字的用法在餐饮天地四下伸延,干炒的面粉叫“面茶”,白糖或红糖冲开水叫“甜茶”,老姜烧汤叫“姜母茶”;南洋泊来的辣味佐料satay人家音译成“沙爹”而闽南人偏偏要译成“沙茶”,祖籍闽南的新加坡华人特制的猪骨汤被命名为“肉骨茶”,而厦门老字号用乌鸡、蛇段、参片和乌龙茶新开发的汤菜名更是当仁不让地敲定为“龙凤功夫茶”……其实在闽南父老早期的茶意识里,茶就是乌龙茶,乌龙茶就是茶,因而反倒少有了“乌龙茶”的闽南说法,有时就与地名直接挂钩,比如安溪产的乌龙茶毛茶叫做“溪茶”,闽北产的乌龙茶岩茶叫“武夷茶”,但往往更多的是它的各个具体品名,比如“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佛手”等等。“铁观音”一名与民间传说有关,抹上了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佛手”虽然有依据该茶品种的外形如手状而名,但仍然不乏“菩萨情结”,否则何不取名“妇手”呢?“铁观音”近年在市场的催生下,越发盛行,乃至“毛蟹”、“本山”等也都打着“铁观音”的幌子销售,而且派生出“观音王”、“红观音”、“金观音”等等“大名”以招徕顾客,显然这是不正常的,有待规范。这种行为有违诚心的基本,想必观音菩萨本人也是要投反对票的。
“黄金桂”原???叫“黄旦”,相传是一位茶妹的芳名,改称“黄金桂”似乎是嫌原名力度、色度都不够吧。闽南人把茶看得很重,这在民间的祭祀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年前笔者在溪县城关与一场土庙落成的典礼不期而遇,只见家家户户在摆放的猪头、鱼头、鸡鸭以及各种水果等祭物的前端,置有几个白瓷小杯,内里安放的就是干茶叶,联想到“茶米”、“茶心”、“铁观音”、“黄金桂”诸名用字用词的含义与力度,祭祀之物茶为首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既然闽南百姓如此爱茶,那么他们心目中的土地公一定日日以茶当酒,头脑清醒,得以明断乡间是非了。
2004/10/25
大话“沙茶面”
“沙茶”是什么?对不起,尽管它在我们厦门耳熟能详乃至家喻户晓,但《现代汉语词典》里压根就没有这个语词的立足之地!“沙茶”是泊来品,它的外语原形是“SATAY”,可在《新英汉词典》里,也根本就找不到这个单词的蛛丝马迹,惟独近似的“SATAN”是一个叫“撒旦”的魔鬼。于是乎,这个“沙茶”披上了飘忽的面纱,在黄红色的光影里浮动着近乎神秘的微辣与浓香。
“沙茶”一词的原形“SATAY”来自南洋,闽南人总是把东南亚那林林种种的国呀岛呀统称“南洋”,以至上个世纪50年代厦门大学成立的中国第一个研究东南亚的学术机构就称为“南洋研究所”,并且一直沿袭到如今。闽南与南洋关系密切,难以计数的闽南先民漂洋过海,侨居或定居在南洋,大名鼎鼎的陈嘉庚曾经是他们的领袖,更是他们一面永远的旗帜。海外华侨千方百计保持着与闽南故土的血脉联系,以不同的方式爱国爱乡,许多在闽南看起来很乡土的植物与菜蔬,其实都有南洋的“血统”,如蕹菜、胡椒、咖喱、橡胶、木瓜等等,不一而足,而番荔枝、番薯、番石榴……,凡是带“番”的,也不少来自南洋,“沙茶”就是它们其中的一员。据厦门民俗学家杨纪波先生考证,它是由马来亚华侨陈有香率先传入厦门港的。立足太平洋东岸的闽南乡亲,向来有前赴后继,开拓海外的豪放血性,又具备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拿来”情怀。
“沙茶”不是茶,至少不是今天意义上甘淳解渴的饮料茶。但闽南人把这种细砂状的调料称之为“茶”,其实具有其外形和内在的双重的语言机趣。泊来的“SATAY”被国人分别音译成“沙嗲”、“沙爹”和“沙茶”,三译并存,结果是把不少食客给闹糊涂了。因为国语“爹”字的发音与闽南话的“茶”字十分接近,于是饮茶成风的闽南人“就地取材”,机灵地把“沙爹”化成了“沙茶”,不但形象贴切,而且巧妙地化解了把洋调料随意当成“老爹”来称呼的尴尬。据悉祖籍闽南的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开创了一种滋味极为鲜浓的排骨汤,取名“肉骨茶”。但“沙茶”的成分比较复杂,据称含有花生、黄姜、椰仁、香草、辣椒、丁香、虾米、陈皮、胡椒粉等三十多种原料,似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