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四把圆号而作的协奏曲
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汇集了舒曼、亨德尔、海顿以及泰勒曼四位大师的圆号作品,由美国圆号四重奏、巴索维亚小交响乐团以及指挥家达里奥兹维恩涅夫斯基共同演释。该专辑收录的四首作品可谓圆号重奏的经典曲目,所有作品均展现出圆号建构旋律的能力,体现了其旋律性特点。同时,这些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圆号在乐队中的重要地位,反映出圆号乐器性能的逐步改良与完善。
专辑收录的四首作品包括:舒曼《为四把圆号而作的协奏曲》(Op.86)、亨德尔《F大调协奏曲》、泰勒曼《F大调序曲》以及海顿《D大调第三十一交响曲“圆号的标志”》。曲目横跨巴洛克、古典、浪漫三个历史时期,其音乐风格多样,具有极强的可听性。同时,专辑将不同时期的圆号作品集腋成裘,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体现圆号乐器形制的历史演进。
第一首作品《为四把圆号而作的协奏曲》由舒曼创作而成。舒曼自小学习钢琴与作曲,青年时期先后学习法律与钢琴。后受到帕格尼尼的影响,他放弃了法律,专攻音乐。因练琴时方法有误,他手指受伤,无奈转攻作曲与音乐评论。1835至1844年,他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得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至1850年,舒曼移居德累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后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于1854年投河自杀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为四把圆号而作的协奏曲》创作于1849年,1850年2月首演于莱比锡音乐厅。1849年,舒曼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状态极佳,可谓文思泉涌,极具创造力,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创作了诸多文采斐然的音乐作品。经不完全统计,除了为圆号和钢琴而作的《柔版号陕板》(op.70)以及为圆号四重奏和男声合唱而作的《五首猎歌》外,舒曼在1849年完成的作品多达四十余部,其数量可谓惊人。同年创作的《为四把圆号而作的?f奏曲》是舒曼众多大型作品中的一首,作品试图发掘了当时在德国比较流行的活塞圆号的音乐表现力。有趣的是,这首作品一度被一些非常优秀的演奏家看作是异想天开的存在,因此被尘封多年。在本张专辑中,美国圆号四重奏演奏的是该作品1849年的最初版本,试图展现作品最原始的风貌。
唱片收录的第二首作品是亨德尔创作的《F大调协奏曲》。亨德尔生于德国哈勒,早年跟随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热爱世俗音乐,他于1703年迁居汉堡,开始从事歌剧创作。1706年后,亨德尔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后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回顾亨德尔的一生,他确实是乐坛上的常青树和多面手,他一生近六十年的音乐生涯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融德国严谨的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炉,成为世界音乐史上的瑰宝。他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F大调协奏曲》创作于1746年左右,时值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作品一开始就出现了一段非常值得注意的旋律,这一旋律显然与亨德尔《皇家焰火音乐》的序曲旋律如出一辙。《F大调协奏曲》音乐宏大而富有动势感,充分表现了巴洛克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特点。在美国圆号四重奏演奏的版本中,作品开头庄严、肃穆,中间段落时而活跃,时而优雅,使得这首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大放异彩。
专辑的第三首作品是泰勒曼创作的《F大调序曲》。作曲家1681年生于马格德堡的一个牧师家庭,十岁学习小提琴、长笛与键盘乐器,1700年入莱比锡大学读法律、文学,偶然被同学发现其音乐作品,试奏公演后博得好评。泰勒曼处在巴洛克时期与古典主义时期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当时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他的旋律写作主要采用主调织体,常常抛开精致的对位技法,强调轻盈优美的旋律、明快对称的节奏和不臃肿浮躁的伴奏。他在那个时代被看作是“前卫”作曲家,作有六百多首意大利风格的序曲、四十四首受难曲、十二套礼拜乐、四十部歌剧及一些管弦乐、室内乐作品。
《F大调序曲》创作于德国汉堡,首演于1725年6月4日,最初用于庆祝布伦瑞克?伦纳伯格公爵出访汉堡,具有某种仪式音乐的功能。作品主要分为《序曲》《帕拉斯》《阿尔斯特回声》《汉堡的钟琴》《天鹅之歌》《牧羊人的乡村音乐》《担任协奏的青蛙和乌鸦》《休息中的潘神》《牧羊人和仙女急匆匆地开溜》等七个部分,仅从标题我们就不难发现,这部作品具有描绘性的色彩,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并且采用日常生活的素材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这首作品的特征也反映了泰勒曼的创作特征。此外,《F大调序曲》最早于户外演奏,民间因素对其影响极其显著,例如,作曲家用手摇风琴模仿蜂鸣声,或是使用风笛声来描绘回声等等。所有这些手法都勾勒出了《F大调序曲》充满描绘性与幻想性的图景,作品的旋律流畅自然、清新生动,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