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
摘要:自《那山那人那狗》与《暖》之后,霍建起电影的乡村(故乡)主题书写发生了明显的变奏,进入到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的框架。由《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所建构的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世界被打破,乡村已不能维持一种自足的空间存在。到了《1980年代的爱情》,隐藏在乡村背后的城市正式登场,恬静的乡村书写与被压缩、被省略的城市时间书写形成强烈的反差。城市的形象遭到改写,由彼时的憧憬、眺望与想象变为和乡土田园相对的一个掠夺式的符号或象征,而霍建起的田园理想也在变奏中呈现出某种悲凉的意味,犹如一首挽歌。
关键词:霍建起 二元书写 自足性 城市形象 田园理想
2015年上映的《1980年代的爱情》,或许可以看做是对《那山那人那狗》《暖》的回顾与总结。在这部影片中,霍建起继续沿着《那山那人那狗》和《暖》所建构的乡村田园美学的思路进行深入开拓,而正式进入到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的范畴。乡村主题的延续及进入城市的变奏,包括对城市形象的改写,反映出霍建起在对乡村与城市关系进一步思考的同时,不无悲情地吟唱出一首乡土田园理想在城市挤压下的破败挽歌。
乡村(故乡)主题的变奏――乡村与城市的二元书写
从1996年的浪漫爱情剧《赢家》开始,到2016年的人物传记片《大唐玄奘》,霍建起共执导了14部影片。从主题的延续、深入以及开拓上看,只有《那山那人那狗》(1998)、《暖》(2003)以及《1980年代的爱情》(2015)三部涉及“乡村主题的变奏与城市形象的改写”这一话题。从影片拍摄的时间顺序上看,这三部影片构成了研究这一话题紧密相连的互文本。
1998年的《那山那人那狗》根据上世纪80年代初湖南西部偏远山区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老乡邮员因腿病提前退了休,儿子接过父亲的班,安守故乡,做了一名乡邮员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的湖南西部偏远山区,乡土社会还未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乡村与城市还处于两个天然空间,城市或者逐渐开始的商业化的喧嚣气息对乡土社会的影响还相当有限,而乡土社会的自足性保证了家庭或者个人的自足状态,对人生出路的困惑焦虑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所以也就能理解影片中母亲劝高中毕业的儿子在家种地或者到县城谋份差事,可儿子却毅然决然地接了父亲的班,理由是“乡邮员是国家干部,咱们家必须得有一个国家干部”。儿子的选择一方面是不让母亲担心,另一方面也源自儿子从小对父亲或者说是对父亲“国家干部”的乡邮员身份的崇拜。2003年的《暖》的背景同样设置在上世纪80年代,只不过故事的发生地是受改革开放影响较大的南方的某个乡村,此时乡村的自足状态受到挑战,有了某种松动甚至开始面临解体。外面世界的讯息不断涌入,未来的出路问题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的焦虑感,“走出去”(或者通过高考,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成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景河通过高考到了北京,娶了个北京媳妇。暖看上了省剧团的小武生,以为可以跟随剧团走,小武生的许诺也在暖的守望中化为泡影。后来暖和景河荡秋千时摔断了腿,暖也在自卑的尊严里等待和放弃(自我放逐),最后嫁给了哑巴,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这两部作品中,城市自始至终都未出现,城市只是作为被憧憬、眺望和想象的与乡村相对的一个更好的存在。城市固然是缺席的,却隐藏在乡村的背后,呼之欲出,如同一个“缺席的在场者”形象。
《那山那人那狗》出现的一系列外部符码,如梯田、拱桥、山峦、风车、狗、河流、石板路等都是典型的乡村田园式的图景,这也构成了霍建起田园美学重要的外部符号特征。即便出现的公共汽车、拖拉机(拖拉机作为声音出现)等现代交通工具,以及几首背景音乐,如儿子在乡邮路上随着收音机哼唱的姜育恒的《驿动的心》、影片插曲、蔡琴的《恰似你的温柔》等,都是作为乡村与现代既保持距离又有意亲近的关系存在,此时的乡村尚未与城市发生实际的联系。到了《暖》,城市依旧处于“缺席的在场”位置,但是比《那山那人那狗》近了一步,与城市发生了实际的联系。如景河与暖荡秋千时,暖问景河看到了什么,景河说:“我看见稻谷堆的尖了,哑巴在稻谷堆上干活儿呢。你呢?”暖说:“我看见北京了,看见天安门了,看见毛主席了。”急切地想要与城市发生联系,走出乡村,找一条出路,逐渐构成了这一代青年人的主要焦虑。而乡村的权力结构也在城市的影响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在《那山那人那狗》中,儿子嘱咐退休的老乡邮员父亲,不要冲撞村长,“你看不惯就闭只眼,听不惯就当耳边风,莫惹翻了父母官!”“因为农药、化肥、种子都要过他的手,耽误你几天就受不了”。父亲说:“这是乡下,哪有那么复杂?”,儿子把真相戳破:“这么多年,咱们不就是这么一路复杂过来的么?”与《那山那人那狗》相对的《暖》中,景河在北京发展十年后,能和乡长说得上话,特地从北京回来,为自己的老师解决了拖了很久的鸭棚的事。这两个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