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中熔炼与析离方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过程中熔炼与析离方法

在过程中熔炼与析离方法   “过程与方法”作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熔炼、析离出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尽快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现实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做几何题时,不是一看就会,就是一看就懵,虽然也存有由懵到会的中间地带,但往往是瞎猜乱碰的结果,难以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平滑地过渡到会做的境地. 一看就会,不是源于题目难度太低,就是源于大量训练;而一看就懵则是无法切入题目,难以顺利起步的表现.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做题过程的深度反思总结,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经验,验证经验,提升经验,促进学生选对切入点的能力. 一、追问: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经验 课堂教学,贵在追问. 追问能引导学生对所回答的问题进行思考,促使学生想一想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理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众多的教师更注重对原始问题的设计与处置. 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赞美一句:“很好,坐下!”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要么不评价,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要么说“对吗?”之类的话语,暗示学生“已经出错了”,甚至有的教师在举行不同类型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对学生回答的对错进行设计,事先告知学生回答时要怎么怎么样,弄虚作假,愚弄学生. 对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不进行追问,导致学生思维浅表化. 实际上,追问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不论学生回答正确,还是回答错误,作为教师,都应该追问一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通过学生对当时想法的追忆,暴露其思维过程,体察其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其价值比单纯的得到答案不知要高出多少. 这也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得到答案”这句话的道理所在. 因此,“智者问得巧”之巧,不仅包括如何设计问题,也应该包括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追问. 案例1 如图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DC, AD⊥CD,AB=1,AD=2,CD=4,则BC的长是( ) 过B点作AD的平行线交DC于点E. 显然,BE⊥DC. 因此四边形ABED为矩形,对应边相等,据此推知BE=2,EC=3,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BC长为■. 当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教师要追问“这样作辅助线是如何想到的?”以此逼迫学生思考作辅助线的依据:在一个直角梯形中,作一条辅助线构造出矩形,就可以找到很多相等的量,将已知条件集中. 同时,构造出含有所求线段的新的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勾股定理求得. 同时,继续追问“所作辅助线与梯形原有线段有什么关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所作辅助线:既是原有梯形的高,也可以看作是边AD的平行线,还是平移AD边的结果. 既为学生形成经验奠定基础,也为后续的析离方法埋下伏笔. 通过这样的追问和思考,学生不难发现,解决此题的切入点就是作辅助线,目的是将分散的三条边进行集中. 关键是通过B点作AD的平行线(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平移AD至BE,还可以说是过B点作梯形的高). 至此,学生就会形成做这个题目的经验:选取恰当点作辅助线. 二、尝试:指导学生验证经验 学生获得新的学习经验后,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教师要选择难度、梯度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去尝试,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所谓强化,是指学生能把已有的经验运用到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其时,新的问题与原有的问题之间跨度不是很大,学生容易通过联想,使新问题与原有问题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把原有经验有效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这也是用原有经验同化新问题的过程. 所谓丰富,是指学生原有的经验与新的问题之间有一定跨度,不能依靠原有的经验一步到位解决问题,需要将原有经验放到更复杂的背景中考虑,致使经验迁移的过程有点曲折. 但是,即便如此,新问题的解决也与原有经验有一定联系,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当学生解决了这个新的问题后,经验就得到了丰富. 这也是原有经验顺应新问题的过程. 案例2 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AD=8,BC=17,∠C =70°,∠B=55°,求CD的长. 过D点作DE∥AB,交BC于点E. 因为DE∥AB,不难得出两个结论:AD=BE;∠DEC=55°. 而∠C=70°,通过计算可得∠EDC=55°,推出EC=DC. 由于BC=17,AD=8,所以,DC=17-8=9. 此题与案例1相近,解决此题的关键也是作辅助线,只是要考虑到这个梯形与案例1中的直角梯形有点不同,再通过构造矩形已不可能,但考虑到本题所给角的度数比较多,就容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