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学习中心教学论下作文教学.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习中心教学论下作文教学

学习中心教学论下作文教学   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在今天已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最具影响的,当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行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此,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让位给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生本教育观得到迅速发展。在享受这份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对作文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的审视。 一.一个有趣的追问 有个学生曾向我发问:“老师,为什么会有作文?” 学生的发问固然是因为对作文困难的迷惘,但无意间他却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它干什么?这不仅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乏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教会学生写作吗?还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从写作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来看,教会学生学会写作是有失科学的定位,能“写作”的人总是极少数。如果是教会基本的表达技能,则有很多东西值得追问:这种表达技能的习得非得一定要进行“作文教学”吗?表达非得用文字形式吗?未来的社会文字表达一定很重要吗? 在“关注学生学习”成为教学主流理念的今天,我们如果不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学,那么作文教学很可能迷失方向,远离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作文教学的虚假和无聊。 客观中肯的评论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提示。我想,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作文教学,对那个学生的回答就应该是:“孩子,作文是从你内心产生的,你需要,它才存在;它存在,你才活的更好。” 让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精神营养,形成自身明确良好的价值尺度与追求,并由此养成表达的习惯,培养优秀的表达能力,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育”。 文学作品的营养犹如丝丝甘露,长期的濡染才能滋养出心灵的幼苗。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首要的是要让学生读。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比如初中阶段的初一),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深入探讨经典作品的内涵,专题讨论作品对生活、对现实的意义,更能蕴育学生的写作冲动和意识。 第二、作文教学重点不在于“写”,而在于“思”。 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写文章是“有米之炊”,最需要新鲜的、独特的个性写作素材。“读万卷书”不一定等于“行万里路”,读书多的学生不一定就会写文章。素材只能从观察和思考中来。只有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从经典文学中汲取的营养才能内化,构建起学生的价值体系,形成表达诉求。 第三、作文训练关键不在于“技”,而在于“积”。 众所周知,“技巧”训练有悖于“文无定法”的规律,没有什么“技巧”可以涵盖所有的写作。比如“比喻”修辞,你可以让学生知道要“将它比作另一个事物”,但你无法引导出学生“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灵感来。一切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提供大量的具体的精妙比喻,这些比喻能否让学生建立起与自身经验的联系,这些自身经验的联系能否激发起学生创意表达的潜能。所以,作文的训练,关键在于大量的“积累”,大量信息的有意义的“堆积”。 二.几点粗浅的思考 基于以上想法,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的若干环节进行深入思考: 1、教师的作文命题 我们常看到教师对选题很不重视,往往是随便想个题目让学生写,或者直接照搬中考作文题。即使认真选题,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比较。比如,教师节来临,要求学生以“师恩难忘”为题写作文。其实,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外延狭隘的题目。你能肯定所有学生都曾有过“恩重如山”的老师?有没有学生到现在为止对老师都没有感觉?或者,有没有一直就没有受到过老师的“特别关照”的学生?如果没有,你叫他如何去写? 命题是否具有“普适性”,非常重要。所谓普适性,即命题适合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切入的角度与点。比如,刚才的“师恩难忘”文题,私以为便不如“我的老师”来得普适,即便是没有受到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他也能够通过自己平日的观察,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师形象。 我们常看到学生对着题目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动笔,不要责怪学生文思枯竭,就“写作”本身而言,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适合于所有人写的,问题是我们老师本身,错误认为“万事皆能入文”,没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随意出题的行为常会使学生无从下笔,最终对作文产生害怕心理。私下以为,作文教学中的命题须遵循下列原则:(1)切合原则。切合学生年龄认知特征、切合学生经验体验、切合学生近期生活、切合单元能力训练点。(2)弹性原则。须留有普适空间,具有覆盖性,有选材“腾挪”的余地。(3)系统原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