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巧用“泛灵”心理,促进幼儿与谐发展
巧用“泛灵”心理,促进幼儿与谐发展 [摘要]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一时期的幼儿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教师应遵循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性,从活生生的细节方面入手,从一个一个的真实事例锲入,巧用幼儿的“泛灵”心理,对其进行“拟人化”教育。
[关键词]泛灵心理;拟人化;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51-02[作者简介]赵晓学(1977―),女,江苏南通人,专科,江苏省如皋市东皋幼儿园教师,小学一级。
“以人为本”,是新《纲要》基本思想中一个突出的理念。这需要教师在教育生活中,真心实意地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小班幼儿一般4周岁左右,他们的心理和思维具有独特的阶段色彩。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所谓“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幼儿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如何做到“以人为本”,遵循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性,从活生生的细节方面入手,从一个一个真实事例切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呢?
“拟人化”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情、有趣、有理的好方法。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以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拟人化”教育就是针对幼儿的“泛灵”心理,将世界人格化,使幼儿将周围同化,引起幼儿注意和兴趣,以此期待教育结果、达到教育目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小班教育教学中,被我们教师广泛地运用,而且屡显奇效。
一、案例描述一
我和“小熊宝宝”一起上幼儿园
新学期开始了,幼儿园小班又迎来了一批新朋友,他们个个聪明可爱,一双双小眼睛不时地打量着新的环境,可当我们笑盈盈地从家长手中接过他们时,有的小家伙不乐意了,近乎尖叫着要妈妈,就连教室里本来安静的孩子,情绪也被感染了。整个教室顿时被引爆了。怎么留住孩子,怎么让孩子乐意上学呢?
我们想出新招,开展了“我和××宝宝一起上幼儿园”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活动前请家长帮助幼儿找出一个他最喜欢的毛绒玩具,入园时让孩子一起带来,让他知道小宝宝上幼儿园了。孩子们慢慢发现,在家的时候没人陪他玩,而到了幼儿园里却有那么多小朋友,还有积木宝宝,橡皮泥宝宝……,继而通过“我和××宝宝一起游戏”“我和××宝宝一起睡觉”“我和××宝宝一起学本领”等系列活动。从心理上给孩子一个暗示、一个安慰,从而让其拥有一个主动入园、快乐入园的良好情绪。
反思评析:孩子们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进入新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完全陌生的人,他们的腼腆、害怕、悲伤等消极情绪油然而生。幼儿能否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由于小班的幼儿年龄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都不成熟等特点及认知能力方面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活的,如果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方式赋予事物以生命。例如:树宝宝、熊宝宝……常常挂在嘴边,成为一些物体的代名词。我们巧妙地运用“拟人化”的教育方式,借助幼儿熟悉的动物形象“**宝宝”调动了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消除焦虑,积极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乐于接受。这不仅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描述二
“积木妈妈”为什么哭
我们班的积木品种繁多,有大雪花片、小雪花片、小鱼片片……最顽皮的孩子只要一接触到积木,都会顷刻间变得非常安静,各种片片也在幼儿的拼搭中如同变魔术般变成飞机火箭、各种小动物、高低不等的房屋……小朋友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但我发现每玩一次积木,积木盒子里就会缺好多,有的甚至把积木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偷偷地带回家。虽然,每次都及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提醒,但效果甚微。为此,我们改变了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这天,在小朋友离园前,针对孩子们急着想回家的心理,我先用拟人化的口气,着急的口吻对他们说:“搭建区的积木妈妈,这几天特别着急,知道什么原因吗?”说到这我故弄玄虚,孩子们纷纷被我所吸引,一脸的困惑。我先让他们大胆猜测,这下就开始七嘴八舌开了:
欣欣:积木妈妈不舒服了。
涵涵:积木妈妈想自己的宝宝了。
……
我觉得教育的契机来了,便接过话茬说,“对啊,积木妈妈的宝宝是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不见的,到现在还没回家,妈妈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