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审美心理变化对美术欣赏教学影响
浅谈审美心理变化对美术欣赏教学影响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美术课程内容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其中“欣赏.评述”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是美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因此美术欣赏教学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美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了解审美心理所经历的几个阶段,分析审美心理的变化对美术欣赏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5-02
美术欣赏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对于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现今艺术界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认为作品是主动的,决定了欣赏者的态度与情感;第二种认为欣赏者是主动的,作品只是起到次要作用;最后一种则认为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作品对于欣赏者来说具有特定性,同时欣赏者对于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具有主动性,这一种也是现今普遍被大家接受的阐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学”的概念也有所变化,从以前单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到现在注重师生的相互交流,以一堂美术欣赏课为例,教师是否了解在欣赏过程中学生的审美心理变化,安排的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策略、选择的沟通方式是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这些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国内外对审美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审美心理学的概念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因此说它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也不为过,到20世纪时出现了各种心理流派的研究学者,如“实验美学”的支持者瓦伦丁,他认为审美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即性格型、客观型、联想型和主观型。以特奥多尔.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是指“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于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于一个自我的欣赏。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向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不是一种涉及对象的感觉”。1953年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提出的“符号论”也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她认为“通过最基本的理性活动,即的基本理性活动来认识艺术符号的意义。但这种理性活动并不属于对物的认识为实际属性的理性范畴,柯勒律治把这些属性称为最基本想象力,这是我们与高等动物共同具备的属性”。
以上列举的一些流派及其各异的审美观点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其影响却可见一斑,在我国也得到了相应的传播,如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就较详细的解释了审美的距离说、移情说等流派理论,李泽厚先生所著的《美学四讲》中对审美的过程和结构、审美形态等做了进一步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的审美心理学再一次出现了研究高潮,并陆续出版了一批自成体系、影响较大的审美心理学专著,如王朝闻的《审美谈》、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邱明正的《审美心理学》等。审美心理学研究在国内的发展蓬勃,有学者做过相关调查,就美术欣赏而言,随着学生逐渐掌握一定的美学知识,拥有分析问题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出来,这种表现被视为欣赏能力在逐步成熟,而这个阶段我们一般认为是小学高年级开始,也就是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这些学生能不同程度上体会出美术作品中的情绪、气氛等,对写实性的作品兴趣更大。那么根据这阶段学生的审美心理,此时的美术欣赏课就应该从多角度欣赏和认识美术作品,例如分析不同材料不同画种所造就的不同的形式美感,在认识到不同美术形式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初步学习美术专业术语并能正确的运用到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中等等,而不能同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所设计的美术欣赏教学内容相类似。
二、美术欣赏的心理阶段
美术也被称为视觉艺术,美术欣赏教学也就毋庸置疑的是一门探索并发展视知觉能力的教学。格式塔审美心理学的代表鲁道夫.阿恩海姆曾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这样解释:“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也就是说通过眼睛在捕获信息的同时思维也在同时进行。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我们大致会经历几个阶段的心理过程:感知、理解、想像和情感,这些阶段实际心理活动中往往会相互关系并可能同时出现。第一,感知: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必须首先以视觉的方式去感觉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对象进行综合、整体的认知判别。第二,理解:理解的一般意义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新事物、接收新知识的过程。审美心理学中的理解是指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而美术欣赏过程中,其特点表现在通过直接欣赏美术作品,感知作品题材、造型、色彩、类型和表现手法,最后体会出作品的意蕴,并内化为自身独有而特别的体验。第三,想象:想象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不仅能让欣赏者产生新的意象体系,还能为他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最后,情感: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论艺术》中谈到:“艺术家自己心理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情感,在唤起这种情感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浅谈《水浒传》犯中求避艺术手法.doc
- 浅谈保险人拒绝接受委付后权利义务.doc
- 浅谈保障性住房制度公平分配问题.doc
- 浅谈信息化背景下企业财会工作模式创新路径.doc
- 浅谈儿科护理细节中引起护理纠纷原因和防范对策.doc
- 浅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探析.doc
- 浅谈光交换技术在通信传输中应用.doc
- 浅谈公司财务治理问题和对策.doc
- 浅谈公路交通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问题探析.doc
- 浅谈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必要性.doc
- 2025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展望.pdf
- 中考化学复习第二编专题7综合探究二质量守恒问题探究精讲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赛课微课获奖课件.pptx
- 母婴行业深度报告:欧美亚十国生育政策复盘(202503).pdf
- 七年级英语上册-Starter-Unit-3-What-color-is-it第二课时3a-4d课件.pptx
- 新质生产力转债系列一:低空经济转债的投资机会(202404).pdf
- 第三章纺织浆料.pptx
-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GB/T 45393.4-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4部分:网格模型》.pdf
- 《GB/T 45393.5-2025信息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BIM)软件 第5部分:数据接口》.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