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谈清代孙埏戏曲创作中布袋与尚母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清代孙埏戏曲创作中布袋与尚母题

浅谈清代孙埏戏曲创作中布袋与尚母题   摘 要:布袋和尚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其文学母题一直常被忽略。弥布袋和尚母题一般来讲与佛教的弥勒化身信仰、农业思想等方面有密切联系。清代孙埏的《锡六环》中就在继承了传统的弥勒母题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世俗化、艺术化的特征,并呈现出海洋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布袋和尚 弥勒 化身信仰 农业思想 世俗化 海洋文化 收录在《古本戏曲丛刊五集》里面的《锡六环》,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戏曲。其作者为孙埏,字上登,号碧溪,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详,雍正、乾隆年间在世,乾隆元年(1736年)副贡。有传奇《弥勒记》(又名《锡六环》)、《两重天》(已佚)两种。[1] 严敦易先生在《元明清戏曲论集》中评价《锡六环》就说道:“孙锵云布袋禅师,显迹奉化,里俗相传,其事不一。于此知剧中诸妖争战,龙女夺木等节,或非尽出臆造,自有所流传而来……”①可以知道,此传奇据传说中弥勒故事演变而来。通过剧作分析,可以大致了解明末清初弥勒的化身――布袋和尚,这一文学母题的一些特点。 一、农业思想的艺术化 此剧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农业思想。《锡六环》传奇多达二十六出,从剧目上几乎看不出任何与农业有关的思想。但并不是说传统的农本思想在此剧中淡化或消失了。相反的是,有关农业的传说和农本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剧本中,具有了泛化和典型化意义。 先看农业思想的泛化。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就是因与农业相关的事物而起。从在全剧的高潮部分的第十四回《争居》到十七回的《化木》,内容为布袋和尚要建佛塔,派徒弟求舍得来求所需土地,引起锦屏山土地公与土地母的不安,然后引来狐精、雉精与其争斗,后来布袋和尚闽州化木途中与獭精斗法。起因就是方寸土地。这不能不说与农业无关,因为土地是农业的基础,拥有了土地在古代几乎可以说就拥有了财富和权利。关于土地的争夺在封建时代极其明显。在角色的设计上,也有许多农业身份的角色。第三回中的观音菩萨下凡为“采桑女”,第四回中众佛弟下凡化为“渔、樵、耕、读”,身份几乎都是与农业有关。 农本思想的典型化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对传说的直接借用。在剧本的第二十回《露机》以及第二十一回《惊聋》中,作者就是化用了布袋和尚“分身种田”、“ 传授乡人摸六株、“预测风云”这几则经典传说,而且作者在剧本创作中添加和创造的内容并不太多,只是作了艺术上的衔接处理。第二十回中,布袋和尚许诺于许多农夫种田,这就是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需要把田地种好的迫切愿望的体现;在第二十回中,穷农角色的出场,布袋和尚在烈日炎炎、大旱之时戴笠披蓑,预测大雨将至,就是靠天吃饭的农民对自然和神灵帮助的殷切期盼这一问题的反映。通过剧本的全文阅读,可以发现,虽然此两回的篇幅在全文中算得上是最少的两回,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不亚于其他部分。第一说明作者的创造部分很少,第二说明经典传说的魅力所在。 二、世俗化的价值趋向 民间弥勒的化身信仰,大致是唐末以后的事。化身信仰本身就是代信仰表世俗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往后发展越为明显。在孙埏的《锡六环》剧作中,具体表现就是众多世俗化的回目和情节内容的出现。 剧本的第四回、第五回、第六回(案:剧本原作折)就是以“戒色”、“醉乡”、“财乡”标目,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色”、“醉酒”、“钱财”最为回目,并且在这几回的内容上用观音化身为“采桑女”引诱布袋和尚而不上当,以佛祖的众佛弟化身为“渔、樵、耕、读”四人行为反衬布袋和尚,用菩提化身员外以财试布袋和尚,说明了布袋和尚在民众心目中崇高形象是一成不变,但同时剧本中的这些日常世俗例子也表明佛教信仰中的弥勒信仰逐渐世俗化,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紧密联系。 还有更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布袋和尚不再神圣化,不再是法力无边,在与妖魔斗法的过程中也有失败的时候,与凡人一样也常常需要帮助。此种情况算是作者的一个创新点。在剧本的第十五、十六回中,标目为“斗机”、“闹战”,内容就是布袋维卫、舍利等与妖精斗法败下,然后观音菩萨派四大金刚助战才得以取胜。这是被动受救受助的例子。等到第十八回“闹海”时候,布袋和尚在海中妖精要作怪,恐运送的杉木,就主动向比自己高一级的神仙呼叫求救了,大呼“如来救我,救我”。②这一主动请求帮助的例子,与此前传说中布袋和尚让比自己低等的土地神为自己服务,寻求运送杉木的捷径,性质截然不同,弥勒化身不再无往而不胜了。这同时也就说明,至少在清代初期,弥勒的化身信仰几乎完全世俗化了。 更有甚者,第二十四回标目为“闹斋”,内容为布袋和尚归天后,众尼僧为其超度,其中和尚与尼姑的“散花”的唱词尤为经典,不乏打情骂俏的成分,例如“我们散花得口渴了,我和尼师爷亲一个嘴儿”的描写就充满了谐趣,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不再枚举。这也表明,在明末清初,民众对于佛教的态度不再如以往那么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