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废弃矿山对环境危害几个因素
废弃矿山对环境危害几个因素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四川会理县某废弃铁矿山的分析,让大家对废弃矿山环境影响的重视,如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矿渣的无序堆放、岩体崩塌、滑坡、矿渣坡面泥石流、松散矿渣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对植被及地貌景观的影响等,所以对废弃矿山的治理不容忽视。
【关键词】露天开采;边坡稳定性;崩塌;滑坡;矿渣坡面泥石流;大气及水污染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o analyzing the abandoned iron mine of the Sichuan Huili County, to make everyone takes atten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value of the abandoned mines. Such as the slope stability of the open pit mining, the disordered piled slag, the slag pile up which like a mountain hand collapse, landslide, debris flow on slope surface,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from the loose slag, the pollution of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the effect of vegetation and landscape. So the management of abandoned mines can not be ignored.
【Key words】Opencast working; Slope stability; Slag collapse;Slag landslide;Slag slope debris flow;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大量矿产资源的开采,也产生了不少的废弃矿山,随之而来就带来诸多地质灾害和环境问题。下面以四川某废弃铁矿山为例加以阐述:
1 矿山概况
该矿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属于川西南上升山地南端的中低山区。矿区范围内最高海拔2100m,最低海拔1800m,地形相对高差300m。矿区属浅切割剥蚀地貌,山体坡度较陡,坡度30°~35°。山坡植被以疏林为主,矿山东面靠山,北部、西部和南部坡脚为大片农田和居民区。
该铁矿于1978年经四川省地质矿产局批准建矿,当年建成投产。矿山开采模式为露天至上而下台阶式开采,矿山设计生产规模为0.3万吨/年。采矿区面积为0. 3km2,采矿标高为1980m至1890m。
由于矿山资源的枯竭及在开采过程中诱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2006年底矿山最终关闭。其遗留的环境问题主要为:采矿造成的裸露基岩面、破坏植被、尘土飞扬;废渣无序堆放,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和对外形象;开挖切割形成的高陡边坡易诱发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废渣堆弃污染地表水及地下水源;松散堆积的废渣在强降雨条件下失稳破坏,容易引发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对居住在拦渣坝近处的600余户居民和大面积耕地造成严重威胁。
2 裸露开采面岩体崩塌的影响
由于开采模式为露天开采,在矿区范围内形成3个裸露开采面,总面积约1.8万m2,并形成了多级陡峭的岩质边坡。
2.1 分布及形状特征
崩塌体位于第二开采面顶部陡壁上,高程2060~2080m,陡壁坡度约60~80°,坡体顶部发育有密集的卸荷裂隙,在距离陡壁坡缘约3.0~5.0m处见一深度发育的卸荷裂隙,走向与坡向平行,延伸约8~15m,裂隙宽约5.0cm,发育深度5m~10m;岩性为天宝山组上段(Pttn3)千枚岩,岩层产状318°∠52°。在三级平台上见局部崩塌堆积体。岩体节理裂隙发育密集,主要发育三组裂隙,岩体受岩性、结构面、微地貌的控制。在陡壁顶部形成两个形状不一、规模大小不等的危岩单体。
2.2 变形和破坏特征
据现场调查该危岩体位于开采面陡壁顶部,其后缘卸荷带厚度约8.0m,卸荷带内卸荷裂隙较发育,裂隙宽度5~10cm,岩体受节理裂隙的切割作用及风化作用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崩落。根据危岩体的结构面绘制极射赤平投影图,从图1可以看出:共有三组较大裂隙LX1、LX2、LX3。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该危岩体目前整体较稳定,不会形成整体失稳破坏,主要以崩塌、落石、掉块为主。但卸荷回弹形成的卸荷带在LX1与LX2的强弱交界面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