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物理3-4课件10.5波的干涉
10.5波的干涉 生活中的例子 波的叠加 1、波在叠加时的特点 (1)各列波独立传播 (2)位移是两列波分别产生的位移的矢量和。 2.叠加原理 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波的干涉 3.波的干涉 3.波的干涉: (2)、干涉的解释——加强点 如果在某一时刻,在水面上的某一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波峰和波峰、波谷和波谷相遇时,质点的位移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因此在这一点,始终是两列波干涉的加强点,质点的振动最激烈. 3.波的干涉: (2)、干涉的解释——减弱点 如果在某一时刻,在水面上的某一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水面保持平静. 注意: (1)振动加强的区域振动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的区域振动始终减弱. (2)振动加强(减弱)的区域是指质点的振幅大(小),而不是指振动的位移大(小),因为位移是在时刻变化的. 若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1)加强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 △r=r2-r1=(2k)λ/2 (k=0,±1,±2,±3……) (2)减弱点与两个波源的距离差: △r=r2-r1=(2k+1)λ/2 (k=0,±1,±2,±3……) 练习 如图中s1和s2是两个相干波源,以s1和s2为圆心的两组同心圆弧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a、b、c三点中,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再过1/2周期,振动加强的点是 ,振动减弱的点是 . 练习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2、两列波发生了干涉现象,得到了干涉图样,则…………………………………………( ) A、振动加强的质点,始终处于最大位移处 B、振动加强的质点的位移,有时会小于振动削弱的质点的位移 C、波峰与波峰相遇处的质点,其振动始终加强 D、波峰与波谷相遇处的质点,其振动始终削弱 3、如图所示,A、B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相干波源,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在AB连线的中垂线上的P点相遇时,则……………………………………………………………………………………( ) A、P点振动始终加强 B、P点振动有时加强,有时减弱 C、P点位移始终等于振幅 D、P点位移有时为零 4.如图所示,是水波干涉示意图,S1、S2是两波源,A、D、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两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幅等大,就图中标出的各点,回答振动加强点是 ,振动减弱点是 (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 小结: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干涉加强点和减弱点满足的条件? 5。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 3.波的干涉: 3.波的干涉: (1)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而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隔开的现象叫做的干涉。 3.波的干涉: (2)干涉图样: 由波的干涉所形成的图样叫做干涉样。 振动加强 振动加强 振动加强 振动加强 振动减弱 振动减弱 振动减弱 (3)加强点和减弱点满足的条件 3.波的干涉: 4、产生干涉的条件: (1)两列波相遇叠加不一定能得到稳定的干涉图样。而要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则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2)产生干涉的条件: 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 注:一切波(只要满足条件)都能发生干涉现象,干涉和衍射一样都是波特有的现象. B A P 题4图 A S1 S2 B D C E 题8图 *
文档评论(0)